主持人:從“一堆”國產電影的票房比不上一個“好萊塢制造”,到被眾人寄予厚望的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在國際影壇鎩羽而歸。縱觀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資本、觀眾、市場等各項硬性指標早已空前完備,緣何國產電影在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之時,表現依然差強人意?正在舉行的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也成為中外影人熱議的話題。一起來聽聽大家是怎么說的。
(小標題)資本、觀眾、市場萬事俱備
解說:一組數據或許能看出中國電影市場近幾年的高速發展:10年前的2002年,中國電影票房不足10億元,國產電影產量只有100部左右,全國城市影院銀幕為1400多塊。2011年,中國電影年產量已達791部,票房達131.15億元,銀幕已達9000余塊。
同期: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石川
隨著二三線(城市)影院的數量急速擴張,現在差不多每天是以8塊銀幕的速度在增加。你可以算一下,一年365天,中國一年會增加多少銀幕。
(小標題)國產電影集體遇冷
解說:但資本、觀眾、市場萬事俱備的同時,國產電影卻面臨著集體遇冷的尷尬局面。在一份廣為流傳的國產電影的“覆沒時間表”上可以看到,上半年共上映115部電影,其中國產片81部,但票房收入僅占總票房的38%。《泰坦尼克號》、《復仇者聯盟》等12部好萊塢電影,大多輕松過億,總共贏得票房27億。同期上映的17部國產片,總票房才4億,其中,《繡花鞋》和《黃金大劫案》剛剛保本,其他15部都是虧本。
除了票房慘淡外,在國際影壇上,自2001年《臥虎藏龍》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之后,中國電影人連續數年“沖奧”鎩羽而歸。
同期:中國導演 馮小剛
(國內的)編劇啊,都是臨時接手,老板說,給我寫一個這個,有幾個元素在一起,把這幾個明星都用上。你最聰明的編劇就回去寫了,寫出來的都是化學勾兌的,不是釀出來的。
(小標題)國產電影呼喚“非誠勿擾”
解說:不可否認,在好萊塢電影大投入、大制作、高科技的“大”面前,國產影片無論是投資金額、市場規模、行業成熟度都顯得尚“小”。但“小”成本、“小”制作并非沒有好電影,好票房。
近幾年叫好又叫座的《瘋狂的石頭》《失戀三十三天》,都是小投資、小制作,卻用精巧的故事、真實的情感虜獲了觀眾的心。因此,“非誠勿擾”才是中國電影人應有的態度。
同期:中國導演 馮小剛
文學需要枝繁葉茂,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同時必有枯枝敗葉在里邊。電影是這棵大樹上要結出來的果實,每一場戲是結的一個果實,所以它容不得這里面的那些枯枝敗葉。
解說:而在電影界率先提出“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這一概念的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看來,在呼喚誠意的同時,中國電影人更應該“借力”好萊塢,再多學一點好萊塢的“講故事技巧”和現代影業的管理經驗。
同期:上海電影集團總裁 任仲倫
我們想借助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熟的制作團隊,和一批有成熟市場經驗的團隊,幫助我們完成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的這樣一個任務。我越來越感覺電影的創作、制作、營銷已經越來越全球化了,電影不是一個地方工業,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所以在這個開放的環境當中,我們學會本領,然后能夠逐漸具有自己的新的競爭力,我就覺得這是必須的。
新華社記者吳霞、狄春上海報道(完)
主持人:以上是本檔新聞的全部內容,感謝收看,再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