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的烏江水庫水產豐富。近些年來,這里的魚業養殖搞得很紅火?墒2010年5月,在烏江水庫的息烽河河段,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魚死亡事件,養殖戶網箱里養的幾百萬斤魚幾乎絕產。而奇怪的是,這樣一起嚴重的事件,直到一年半以后的今天,卻仍然沒有得到處理。魚死之謎,為什么會無解呢?
2010年年初,貴州省遭遇了一場歷史罕見的干旱,直到5月初,一場大雨才宣告旱情的結束。然而人們沒有想到,這場大雨解除了旱情,但同時也讓烏江水庫庫區息烽河河段的漁業養殖戶們蒙受了慘重的損失。
記者沿息烽河逆流而上,看到兩岸有上百家網箱養殖戶。據介紹,這里從2006年開始發展養殖業,有鯉魚、草魚、青魚、鱸魚和武昌魚等等近10個品種,到2010年前后,剛剛形成規模有了收益。可是2010年春天的那場大雨之后,這上百家養殖戶無一例外地遭遇了飛來橫禍。每家的死魚少則幾萬斤,多則十幾萬斤。據息烽縣當時對死魚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數量統計,僅養龍司鄉和流長鄉就達到了400多萬斤。不僅如此,在當時,息烽河里的野生魚也出現了大量死亡。
為什么大旱之后的一場大雨,就會造成息烽河河段的野生魚和網箱魚出現如此大規模死亡呢?這一突如其來的死魚事件,曾經一度引起養殖戶們的恐慌。是魚?是污染?還是養殖戶自身的管理?一時間魚死亡的原因撲朔迷離。2010年6月,由貴州省農委牽頭,請農業部長江中上游漁業生態監測中心展開調查,發現黃磷中毒是死魚的主要原因。
通常,生活污水中的洗滌劑、養魚的魚飼料中都含有磷化物,所以在內陸河道里出現磷化物是正常的,而且沒有毒性,只有黃磷等單質磷才有劇毒。那么,息烽河水里的單質黃磷是從哪里來的呢?事件發生后,貴州省環保廳也對息烽河流域做出全面勘察,出具的報告顯示,黃磷的唯一來源就是息烽河上游的一家黃磷廠,記者來到了這家黃磷廠。
廠方強調,自己是貴州省循環經濟先進單位。廢渣、廢氣和廢水從不外排,導致魚死亡是超密度養殖所造成的。息烽河河段有一百多家養殖戶,當時的網箱養魚規模的確很大,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這是死魚事件的主要原因呢?
有關專家認為,死魚現象在高密度集中養殖區是會發生,但是每一次發生都有特定條件。這次死魚并不是因為缺氧、泛塘或者流行病所致。因為水位降低,養殖密度過大,發生了缺氧,一般是凌晨死魚,就是晚上沒有光合作用情況下河里缺氧。太陽出來之后,河里很快就有氧了,就處于氧的飽和狀態,白天不會死魚。缺氧死魚的話不是全部死掉,總會留下一部分,缺氧死魚不會有中毒特征出現。
看來,養殖規模過大、缺氧、泛塘、魚病、水體富氧化等等因素,都不會造成短時間內幾乎絕產的死亡現象。那么,如果是黃磷中毒,息烽河河段的黃磷又是怎么來的?黃磷廠沒有故意排放,大量的魚是怎樣中毒死亡的呢?
如果是黃磷中毒,為什么息烽河水體中檢測出的黃磷含量極低呢?貴州省環保廳的《調查報告》給出了分析。由于企業長年的生產積累以及企業早期建設過程中環保措施的不完善,導致企業廠區、污水處理池、廢渣堆積場、排水溝渠等處的土壤、淤泥中,都檢測出高含量的黃磷。而黃磷廠廠區雨水從兩條溝渠匯入息烽河,匯入點的息烽河上游河底沒有檢測到黃磷,匯入點下游一公里處的河底淤泥中,卻檢測出高濃度的黃磷。從這些檢測點可以看出,在強降雨過程中,黃磷廠周圍多年累積的黃磷的確被沖刷到了息烽河里,而黃磷本身并不溶于水,降雨過后,風平浪靜,水體中的黃磷會逐漸沉淀到河底,所以河水中就不會檢測到高濃度的黃磷。是降雨過程讓上游黃磷廠地表被嚴重污染的黃磷泥沖到河道里面,導致了這次死魚發生。
農業部長江中上游漁業生態監測中心是農業部授予的、具有甲級資質、國內最高級別的鑒定機構,加上貴州省環保廳對污染源的排查結論,完全可以還原事件一個真相?墒牵屓藳]有想到的是,調查報告已經出具了一年多時間,當記者找到息烽縣政府的時候,得到的答復卻是沒有看到調查報告。
沒有明確的結論,就談不上任何賠償。在息烽河河段,絕大部分網箱仍然在閑置,沒有恢復生產,人們已經看不到昔日繁忙的景象。
魚死了,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中毒死亡。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也證明了息烽河河底確實沉淀著高含量的黃磷,可是黃磷廠不承認污染,當地政府聲稱對污染調查報告不知情。養殖戶們的損失無人賠償,死魚事件至此也就沒了下文。既然是人為原因,就應該有人負責,養殖戶們的困難也總該有人過問,也許接下去的調查有難度,也許地方政府有苦衷,但是,這些都不應該成為無所作為的理由。(文/CN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