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鄭州市民在街頭用一次性塑料餐盒吃飯。
(國新圖庫圖片)
前段時間,超市大量使用有毒PVC保鮮膜包裝食品的消息惹來一片嘩然,國家質檢總局隨即下達禁令,要求停止使用這種保鮮膜。這件事剛平息下來,另一件與食品包裝塑料有關的新聞再次吸引了人們的視線。這一次,出問題的是一次性塑料餐具:11月2日,《新民晚報》報道稱,國內近50%的一次性餐具不合格,塑料餐具問題嚴重,主要是添加廢塑料和工業填充物,其中的有毒化學物質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11月5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劉兆彬表示,質檢總局正在對此事進行研究和調查。11月6日,中央電視臺的“每周質量報告”節目向觀眾展示了一次性塑料餐盒存在的質量問題。
一次性塑料餐具合格的很少
記者了解到,一次性餐具一直存在很大的質量問題。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9月9日發布的2005年第12號文《一次性餐飲具、食品包裝袋/膜產品情況匯報》就曾指出,2002年,一次性餐飲具國家抽查合格率僅為52%;2003年,河北一次性餐飲具抽查合格率僅為43%;2004年,北京市一次性餐飲具抽查合格率僅為40%。
中國包裝資源綜合利用委員會副主任董金獅告訴記者,一次性餐具材料有發泡聚苯乙烯、紙板涂膜、植物秸稈、紙漿模塑、食用粉模塑和非發泡塑料幾種,非發泡塑料是最主要的材料。每年全國用這種材料生產65億只一次性餐盒,占總量(120億只)的一半以上。目前,發泡餐具已被國家明令禁止,紙板、秸稈、紙漿、食用粉等類型的餐具問題較少,問題最多的正是非發泡塑料餐具。董金獅在接受《新民晚報》采訪時說,在他最近走訪的100多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生產企業里,只有20%在正規生產。而且,這些廠家還被劣質餐具逼得喘不過氣來。
為什么優質的斗不過劣質的?原因就在于便宜。“合格的塑料餐盒2毛多一個,劣質的最多1毛2,你說買家選哪個?”董金獅指出,劣質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價格之所以能低下去,是因為里面添加了價格便宜的禁用原料:
加得最多的是碳酸鈣和滑石粉。由于碳酸鈣等填充物比較便宜,許多廠家超標使用,用得最多的,產品中這類填充物比例達70%。在餐具里過量添加這些物質,可能導致膽結石,甚至引起鉛等重金屬中毒。
其次是石蠟。不法廠家使用它主要是為了起黏合作用,但是,里面的多環芳烴等成分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質。
還有就是廢舊塑料。醫療垃圾、農藥瓶等都被不法廠家拿來利用。這些材料上面含有大量細菌、病毒、農藥,危害更大、更直接。
最后是用便宜的工業級聚丙烯代替食品級聚丙烯。這種材料中丙烯單體濃度高,容易在體內累積,引起臟器病變。
一次性塑料餐具問題由來已久
“其實,從2001年起,我們就開始注意一次性餐具的問題。”董金獅告訴記者,那一年,北京市質檢部門在北京郊區發現了一家叫做“太和谷”的一次性餐具生產企業(現已關閉),當時這家企業就在過量使用碳酸鈣和滑石粉生產塑料餐具,超標達50多倍。劣質一次性塑料餐具引起了質檢部門的重視,但同時,添加碳酸鈣的“秘方”也流傳開來,北京的小企業紛紛效仿。
面對劣質塑料餐具泛濫,2002年,董金獅聯合北京、天津、河北的十幾家企業,成立了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打擊了五六家不法企業。不過,雖然有一些成果,但劣質塑料餐具還是越來越多,到2004年,質檢部門將打擊戰線從市場轉到生產上,開始查廠家。
董金獅表示,他這兩年跑了很多地方,可以說,除了西藏,劣質塑料餐具已遍布全國。在北京周邊,河北滄州、永清和天津靜海問題最嚴重,僅永清一地就有十幾家不法企業,產品幾乎全都銷往北京。
劣質餐盒去了哪兒
那么,這些劣質一次性塑料餐具都去了哪里?
董金獅告訴記者,劣質餐盒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被飯店拿來給飯菜打包。他們在調查時曾發現,包括“天外天”這樣的知名酒樓都在使用劣質塑料餐盒,小餐館更不用說了。不過,由于質檢部門的重視,這兩年,“北京市場的問題已經比其他地方好多了”。
其次是工地。很多工地上給農民工盛飯時用的餐盒都是劣質產品,而且,其質量往往是劣質餐盒里最差的。
還有就是學校里的盒飯。2002年,《京華時報》披露北京翠微小學使用劣質餐盒的消息曾轟動一時。當時的調查發現,翠微小學2000多名學生使用的午餐盒存在碳酸鈣超標問題,而且同樣的餐盒還在北京多所小學使用。如今,董金獅認為,這種現象依然存在。
最后是寫字樓。央視在11月6日的“每周質量報告”節目一開始,就把鏡頭對準了中關村的白領。他們紛紛反映外賣餐盒容易滲油、發軟,而且打開有異味。董金獅指出,這些現象正是劣質塑料餐盒的特征。
劣質食品包裝塑料何以泛濫
先是保鮮膜,緊接著又是塑料餐具,為什么食品包裝塑料問題這么多?表面問題是不法廠家圖便宜,但說到深層次的原因,董金獅指出了3點“病根”:
1.管理職能不明確。目前,對于食品塑料,衛生部和質檢總局都在管,這導致標準解釋、職能劃分不明確。另外,目前企業生產要給工商、稅務和衛生部門備案,但管產品質量的質檢部門卻是出事以后才出現。而在美國,只要與食品發生聯系的產品,從審批、備案到出現問題后的處罰,都是由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負責,而且,針對不合格產品,還有完善的召回制度,盡量把危害縮減到最小。
2.標準混亂、滯后。目前,對于餐具,我國有《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衛生部還有《食品包裝用聚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在調查中董金獅發現,各個企業參照的標準經常不一致,誰也說不清到底該參照哪一個。另外,標準本身也不完善。以衛生部的標準為例,沒有涉及到環保等衛生標準,甚至連餐具應有的滲油、耐壓,能否使用廢舊塑料等標準和規定都沒有。
3.執法力度太輕。11月7日,董金獅跟隨質檢部門檢查了北京通州的一家劣質一次性塑料餐具生產廠家,該廠在今年6月份時就因為同樣的問題被查處過,但是快半年的時間過去了,“生產依舊”。他說,現在的處罰金額是貨物價值的1—3倍,這個數量明顯不足以造成威懾力;而且,據他了解,因為被查出問題而吊銷執照的生產廠家幾乎沒有,最多就是停業整頓,過一段時間繼續生產。過輕的處罰必然導致不法廠家膽子越來越大,最后形成惡性循環。
“餐盒既小又大,既輕又重,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它反映的是食品包裝塑料行業的根本問題。”董金獅這樣說道。
國外也用塑料餐具
食品包裝塑料的問題這么多,是否說明它不是一個“好東西”呢?答案是否定的。董金獅告訴記者,其實,在國際上,食品包裝塑料用得很廣泛,也沒聽說出過大問題。
在美國,食品包裝塑料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快餐店、超市或熟食店中,裝沙拉和湯的一般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盒。除了熟食,很多生食或半熟食也會使用一次性塑料進行包裝。不過,在美國,哪怕一個裝水的塑料杯子,都會規定什么材料裝什么溫度的水,裝油、酸、酒精的材料又各有規定。在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可樂杯、湯碗、塑料袋都是按不同原料標準做成的。因為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在美國,幾乎沒人考慮過食品包裝塑料的安全問題。人們在聚會、出游時,大多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塑料餐具。新澤西州的一位大學實驗員告訴記者,在朋友聚會中,她經常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因為“相信它們是安全的”。
對國內的消費者來說,又該怎么辨別劣質一次性塑料餐具呢?董金獅介紹了幾種鑒別方法:聞。聞上去有刺鼻的味道,甚至刺眼睛;撕。劣質餐盒摸上去軟綿綿的,而且輕輕一撕就會破;折。一折會出現白色的蠟印;漏。遇熱會變形,還存在滲油滲水現象;沉。撕裂后放入水中容易下沉(合格產品比重小于1,不會下沉);便宜。合格餐盒價格在0.13元以上,劣質餐盒價格多在0.1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