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27日),包括本網在內的主流媒體刊登了同一則消息:黃金搭檔牌組合維生素片廣告在全國禁播。消息稱,國家藥監部門撤消了黃金搭檔牌組合維生素片的12個廣告批準文號。此前,針對該公司發布的違法保健食品廣告,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于2006年3月向該企業發出整改通知,但該企業在事后發布的廣告中,篡改經審批的廣告用語,在廣告中出現功效絕對化的肯定內容,篡改的廣告中還以中國營養學會的名義為產品的功效做證明,誤導了消費者。
筆者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一感覺是欣慰。今年3月1日,本網發表了筆者采寫的“東方時評”《誰在為商業惡炒推波助瀾?》,對“黃金搭檔”的廣告和“軟新聞”的惡性炒作提出了質疑。如今,本網的“輿論監督”終于有了結果。
但筆者隨即又生出疑問:“黃金搭檔”的廣告和廣告性軟文何以能一路高歌唱了4年之后才被禁播?藥監部門所稱的“以中國營養學會的名義為產品的功效做證明”,這個“中國營養學會”是被動行為還是主動行為?全中國有如此多的消費者因為相信“中國營養學會”的大旗而購買了“黃金搭檔”,如今這廣告有假,又該由誰來承擔消費者受騙上當的責任,是發布虛假廣告的企業,還是“中國營養學會”?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黃金搭檔”一路高歌的歷史。
2002年7月26日,中國營養學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微量營養素與國民健康研討會”。會議聳人聽聞地拋出了一個結論:“中國人正面臨營養素危機”,參會的有關專家呼吁:中國消費者應重視合理的膳食結構并加強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的攝入。就在這次會議上,人們聽到了“黃金搭檔”這個“添加礦物質的復合維生素”的保健食品。
以下是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就這次會議報道的一段文字:與會專家指出,補充必須強調平衡,人體不可能只缺乏一種營養素,而營養素之間關系密切,所以必須選擇組合型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劑……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國際營養聯合會理事葛可佑研究員大聲疾呼:全社會都應高度重視科學合理地補充微量營養素,營養科學要為13億民眾提供適合中國人的配方。葛可佑理事長同時指出,建立科學補充營養素的觀念,成為改善中國人營養狀況的當務之急。中國營養學會在長期全國調查、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居民的情況,最近為兒童青少年、女士、中年、老年分別開出三個科學配方,以“黃金搭檔”為品名即將在全國推廣。
隨后,“黃金搭檔”炮制了大量的廣告和軟文,在各大媒體傾瀉而出。其軟文大致由五個命題組成:營養不良是造成死亡的70%因素;中國人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如何改善營養不足;如何糾正營養素誤區;中國營養學會的新成果“黃金搭檔”。這五個命題環環相扣,其邏輯推理能讓人產生趕緊服“黃金搭檔”,不然會出人命的心理反應。本報記者收集到了以下軟文:《中國人正面臨營養素危機》、《中國人補維生素礦物質有了權威方法》、《中國人如何補充營養素》,《營養不良害孩子》、《中國人怎么吃飯》、《孩子缺鋅大問題》、《美國〈科學導報〉報道:人無維生素,只能活10天》……。
以下是浙江某報今年1月19日發表的一則軟文:黃金搭檔的配方,由中國營養學會7300名專家研制。中國營養學會是國家營養標準的制訂者,專家們對中國人進行了長達43年的跟蹤營養調查,發現了中國人需要補充哪些營養,每種營養需要補充多少,這就是研制黃金搭檔配方的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黃金搭檔去年已經成為我國銷售最好的維生素產品。
筆者注意到,在宣傳“黃金搭檔的廣告和軟文中,時常引用一位“中國營養學權威”(引號內系引用原文)——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的原話:“我還可以負責任地說,黃金搭檔的配方是我們營養學會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根據中國人的體質等特點,按老百姓的話說,真正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是目前中國最好的營養素”。廣告和“軟新聞”還對國內其他企業生產的同類保健品作了詆毀,稱它們是“磷銅超標”,而“磷銅超標”則會損害健康。
以下是食品報去年12月5日發表的一則“新聞稿”:“黃金搭檔”的研發者是中國最權威的營養機構——中國營養學會。這個機構是營養方面的國家標準制定者。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著名科學家葛可佑教授是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IUNS)的理事,也是中國歷史上加入世界營養組織領導層的第一人。而“黃金搭檔”就是葛可佑為核心的研究組的成果。
“黃金搭檔”的商業炒作很快就受到了醫學專家的反駁。他們表示,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地區差異、生活水平差異、飲食習慣差異、年齡結構差異、個體體質差異,何止千差萬別。“黃金搭檔”稱“缺什么,補什么”的說法不科學。“黃金搭檔”廣告誤導消費者認為補充微量元素的最佳來源是化學制劑,而事實上天然食品才是人體微量元素的最佳來源。黃金搭檔在廣告中宣稱,黃金搭檔是中國營養學會7300位專家的新成果,這是否侵犯了7300名會員的名譽?許多會員明確表示“沒有參與過黃金搭檔的研制”,其中包括中國營養學會的副理事長柳啟沛教授和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陳春明。
更多的專家表示,中國營養學會作為學術團體,應是非營利性機構。以“中國營養學會研制”作黃金搭檔的標識,必然影響市場競爭的公正性,也有悖于學術團體職能的公正性。
筆者注意到,中國營養學會與“黃金搭檔”生產企業之間并非無償的游戲。其中有一則消息證實,“黃金搭檔”生產企業出資1000萬元,設立了“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科研基金”。據京華時報報道,“該項基金專門用于資助維生素與人體健康關系、礦物質特別是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關系、植物化學物與人體健康關系等領域的科研。”
“黃金搭檔”的營銷戰略如今已經成為許多高校商業營銷的成功案例。一位營銷策劃人員在網上公開的“教案”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醫藥保健品營銷作為中國市場營銷中最活躍的一分子,近兩年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嚴峻形勢:頻繁的危機事件透支著行業信譽;國家的監管力度再次加大;各大媒體紛紛圍剿;消費者對醫藥保健品廣告的信任度明顯降低等諸多不利因素接踵而至。醫藥保健品的市場潛力巨大,但操作卻是越來越難。這位策劃大師的醫藥保健品營銷創新原則中有一條:政府、媒體、專家、協會等方面資源這些資源會成為市場操作中的有力武器,否則黃金搭檔也不會每天舉著“中國營養學會認定”說事了。
行文至此,筆者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黃金搭檔”一路高歌的進程中,中國營養學會是共謀者和共贏者;在“黃金搭檔”用虛假廣告和軟文欺騙消費者的過程中,中國營養學會是內容提供者和幫腔者。或許,在“黃金搭檔”名稱設定之初已經有了兩者成為“搭檔”的創意。因此,在有關部門對“黃金搭檔”虛假廣告實施查處、廣大消費者對“黃金搭檔”弄虛作假行為實施聲討之時,“黃金搭檔”的“搭檔”中國營養學會也理所應當地受到追究,至少受到道德法庭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