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PM2.5監測覆蓋不足 布局不合理
2012-02-27 07:21:00 來源: 科技日報 我要評論
[提要] PM2.5治理已被北京市列為本年度必須完成的“頭號”實事工程,治理效果的好壞甚至將直接影響官員的升遷。” 《規范》還比較“概念性”地要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的設置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能客觀反映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環境空氣污染水平和變化規律”;
PM2.5治理已被北京市列為本年度必須完成的“頭號”實事工程,治理效果的好壞甚至將直接影響官員的升遷。治理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但好壞的依據是什么?當然很重要的是各監測站點的數據。那么這些監測站點的布局是否合理,監測體系的科學性又如何呢?
家住中關村的王女士一直想搬家。孩子剛滿周歲,她總擔憂,中關村所在的海淀區僅有“北京植物園”、“北部新區”和“萬柳”三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即使這些監測點的空氣質量達到了“一級”(空氣污染指數“API”<50)或“二級”(“API”為51—100),也不能說明她所在的中關村空氣質量狀況,因為中關村周邊車流極大,大量排放的尾氣很可能導致她家周邊的空氣質量較差,尤其是PM2.5不達標。
我國城市環境監測位點少、覆蓋面不足
PM2.5是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也被稱為入肺顆粒物,是形成灰霾天的主要物質。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跟王女士的看法一致。馬軍說,國際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通常較多,以倫敦為例,僅PM10(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的監測點就有103個。此外,巴黎、香港等國際城市均監測并公布道路兩邊地段的空氣污染狀況。
“我國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位點設置雖然也能反映整體環境質量狀況,但監測位點少、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足,監測項目、監測網、測點數目和位置設計不能滿足重點區域人體健康影響暴露評價的需要。”馬軍說,盡管與發達國家的城市相比,北京市的環境監測站較少,但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還是處于“領先”位置。
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材料顯示,在1984年,北京市完成了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的初期建設并投入運行,當時有8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子站,主要分布在當時的城八區。2000年至奧運會前,建成了27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子站,分布在全市各區縣。
據統計,北京約為16410平方公里,大倫敦城約為1577平方公里,倫敦面積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而環境監測站的數量近乎北京的4倍。“美國洛杉磯城約為1290平方公里,共有37個大氣環境監測子站。此外,如有一個監測子站污染超標,那就表示全城市超標,并非用一個所謂的全市平均值來衡量的。”環境咨詢師安雪峰說。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