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年味變遷:吃字當頭到"樂活"過年
2012-01-27 07:42:00 我要評論
來源: 新華網[提要] 一些門戶網站推出了“今年春節怎么過”的專題,溫馨親子游、滑雪度新春、登高祈福游、溫泉休閑游等過節方式,也受到諸多網民的追捧。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石英表示,過去中國人過年節以吃為主,主要還是基于農業社會的傳統,和對平時“缺吃少穿”的“補償”。
新華網西安1月26日電(記者陳晨)“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古老中國的濃濃年味,總是離不開一個“吃”字,三十晚上的一頓團圓飯,是國人內心最深的溫暖,無數人為此不辭辛苦,千里歸家。
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選擇用旅游、觀影、讀書、健身等快樂方式度過新年。從“吃”到“樂”,一字之差,體現出中國“年味”的變遷,也折射出走向小康的國人更加閑適、從容的心態。
告別吃吃喝喝“樂”字當頭過年
在經歷了年復一年吃吃喝喝的春節后,西安白領張甲決心做出一番改變。這個春節,他選擇和新婚不久的妻子遠赴海南旅游,小兩口將在南國的椰島海風中辭舊迎新。
“每年過年,差不多都是和親朋好友間的各種聚餐,一個春節下來人要胖一圈,一年的健身效果都白費了。”除夕前夜,準備出發的張甲興奮地說。他準備在三亞好好享受一番沙灘海水的樂趣。“現在生活好了,整天窩在家里吃吃喝喝,實在沒什么意思。”
曾幾何時,古老農業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和食物有著不解之緣。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78歲的陜西省涇陽縣老人謝寶元回憶說,小時候,孩子們最期盼過年,除了能放鞭炮、收壓歲錢,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能飽飽地吃一頓白面。”
如今,中國人已經不再簡單地把過年和“吃”等同在一起,盡管各大酒店的年夜飯預訂依舊火爆,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旅游、購物、讀書、健身、看電影等方式,“樂”字當頭,喜迎新春。
在上海一家銀行工作的職員黃可說,春節期間準備和家人一起去看新上映的喜劇《飯局也瘋狂》。“春節吃的那些東西,每年都差不多,平時也都能吃到,合家團圓不一定非要窩在家里,一家人看個電影,樂呵樂呵,也不錯。”
春節期間,也有不少人選擇“鉆”進書店,利用假期讀書“充電”。正月初一中午,在西安圖書大廈,記者看到,雖然讀者比平日稀少,但仍有不少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在此讀書。市民李婷帶著3歲的兒子正在選購一本畫冊,“平時沒有時間,利用假期給孩子買幾本書,比壓歲錢對他更有用。”李婷說。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