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深山尋寶,16萬公里的艱辛歷程。30個礦石品種60處巖礦被 研究發現,潛在開發利用價值100多億元,而他自己卻一貧如洗,負 債累累。國際地質大會第三十屆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國的6000多名地 質權威專家里,一個農民裝束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沂蒙山區 走出的農民地質專家胡美省 在八百里沂蒙山區 ,談起胡美省,知道的人可真不少。順著鄉民的指點,我們爬過 一座座山梁,走過一條條山溝,終于在平邑縣豐陽鎮泗山根村一個普 通的農家院落里,找到了這位名聲在外的農民地質專家。 胡美省今年48歲,看上去與一般的村民并無二致。只是,院落里 擺滿的各式各樣的石頭和土質的樣本,房間里的書箱和各種式樣的證 書及邀請出席各類地質大會的書函,昭示著他與普通農民的不同;《 世界名人錄》、《中國專家辭典》等大型書刊上幾乎以同樣的語氣介 紹了這位自學成才的農民地質專家;中央、省、市、縣的獎勵證書向 記者展示出他對國家和社會的巨大貢獻。 正是由于他的研究發現,當地政府才知道平邑縣境內紅色花崗石 的儲量可供開采上百年,于是平邑大力開發這一資源,造就出一個年 產值達3億多元的石材產業。 少年識寶初露頭角在胡美省那簡陋的房間里,記者與他閑聊起來。 記者:你是一個靠種地為生的農民,怎么萌發了找礦的念頭呢? 胡美省:(憨厚地一笑,粗糙的手抹一把臉)說起來話長了。那 是1973年,我才十幾歲,正是好奇心挺重的年月,在學校我聽了一場 “群眾找礦報礦”的報告會,大開眼界,才知道這出門就看得見的大 山里還有那么多寶藏,我就想,要是自己能找到一座寶礦獻給國家多 好呀。散會后,我向作報告的老師要了一本《群眾找礦報礦》的知識 小冊子。那時我沒有任何地質學的知識,就對著小冊子,按書上介紹 的礦石特征滿山遍野地找啊找啊。工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一座大山 里找到一塊紅綠色的石頭。這是我頭一回見到的彩石,跟書上說的有 些相近。可我拿不準,就把石樣寄到省地質礦山局,沒想到省里很快 派出專業勘測隊進行勘測,結果我找到的石頭是熒石,我省也因此發 現了繼膠州熒石礦之后的第二處熒石大礦。 說到這里,胡美省一臉自豪。是啊,那年他才16歲,16歲就為國 家找到了一座大礦,這種成就感是常人所不能體味的。幾乎一夜之間, 胡美省成名了,也正是那次成功使他一發而不可收,在尋找寶藏、研 究礦產這個領域一走就是30年。 找礦癡心不改1986年,胡美省發現了一道長10多公里的云母類粘 土帶,并在中國地質礦產報上發表了這一消息。一個農民發現了云母 類粘土帶,這消息立刻轟動了地質界。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得知后, 讓他寄去樣本,免費給予鑒定。當鑒定結果出來時,專家們怎么也不 敢相信他能用土辦法鑒定出云母類粘土帶來!因為云母類粘土與普通 的土質沒有大的區別,肉眼很難分辨,只能用分子分析儀才能鑒別出 來。專家們被這位癡心追求地礦事業的漢子所感動,不到一個多月便 把技術資料寄了回來。胡美省鑒定的粘土帶純粘度達到工業使用標準, 可用于玻璃、陶瓷和水泥制造領域。據胡美省測算,其儲量可達600 萬噸以上。 一個普通的農民能用土辦法找到云母類粘土帶,肯定有他的過人 之處。地礦部國際礦物協會副主席、世界著名地質學家黃蘊慧女士千 里直赴沂蒙山,看望這位農民地質專家。在泗山腳下,這位大地質學 家被胡美省對地質學的癡情深深感動了,將一批關于地質學的書籍贈 給胡美省,同時代表地礦部授予他農民技術員的證書。一年后,胡美 省又被晉升為助理工程師。 1989年,胡美省萌發了去杭州錢江地質標本廠學習的念頭,可囊 中羞澀,便求助于國家地礦部專家,以邊打工邊學習的形式來到了錢 江地質標本廠。在實踐和學習中,他隨地質勘察隊跑遍了北京、上海、 江蘇、湖南等13個省市,接觸不同年代、不同地質的礦石上百種。夜 里別人休息,他挑燈寫記錄,寫分析報告;休息日里他不顧疲勞,翻 山越嶺去找礦石。學習期間他累計寫出了20萬字的地質標本記錄及10 萬多字的地質分析報告,受到國際、國內專家們的好評。 一年的學習時間快要結束了,標本廠想破格留用他,不論他講什 么條件都可以。可以說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但他還是婉言謝絕了。 學習回來之后,他通過采石探索,發現平邑境內鐵礦石含量分布廣闊, 零星鐵嗾石占領分布較規律。他根據地質學的有關知識,順著河流進 行鐵石含量的探測,最后在婁山半山腰發現了一處品位達65.2%的 鐵礦,估計儲量為800萬噸。他的發現為家鄉人提供了一條致富路。 義務探礦欠債2萬多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辛酸的故事,胡 美省也不例外。為找礦,胡美省丟了田里的活計。這對一個靠種田為 生的農民意味著什么,老胡心里最清楚。 找礦時,他就背上一包袱煎餅,好在深山里無污染,山泉水隨地 可見;深山里有的是石崖,晚上點堆野火,就睡在石崖下,這就節省 了一大筆開支。可是遇到自己把握不住的標本,就得掏錢到濟南、成 都、北京等地去化驗了,這就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為籌措資金,他 將找礦時發現的奇石怪石弄回來賣給收藏者,但收入畢竟有限。30年 來,他雖然成名了,為社會為國家找到了價值達百億元的礦產,但他 自己依舊一貧如洗,全家欠債2萬多元。 胡美省的妻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對胡美省的工作一向支持、 關心,對此胡美省心知肚明。他告訴記者,他家里惟一的交通工具就 是一輛自行車,那是妻子賣了老母豬換來的。這輛自行車使老胡的活 動半徑加大了,從泰安到棗莊,從日照到濟寧,他的足跡遍布各地, 行程達16萬公里,等于繞赤道走了4圈。 有人問他,你分文不取,義務探石探礦圖個什么?他坦然一笑: 我探礦探石,不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付出的是自我,社會所得到的 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我為此感到欣慰。 ◆導報記者楊文學通訊員杜愛峰臨沂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