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50年的改革發展,山東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整個農村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農村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形成。
農村改革在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和構筑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展,農業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日益增強。一是廣大農民獲得了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農民獲得了土地經營權,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可以按照市場需求,自主安排生產,配置資源,參與市場競爭。二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明顯增強。土地、勞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與優化組合主要依靠機制的作用來實現。三是農村市場體系逐步健全,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初步形成網絡,生產要素市場有了很大發展。到1997年,全省農村集貿市場達到7357處,年交易額851.3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2倍和70.3倍。四是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得到加強。山東省對農業的投入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增加,財政支農投入由1979年的4.71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49.4億元,年均遞增13.2%。自1992年以來,山東省已建立總規模20億斤的地方糧食儲備,1997年全省糧食風險基金達到4.97億元。以批發市場為基礎、以政府適時調節為主要手段的糧食市場平衡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建國以來,全省通過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強農用工業建設,大幅度增加農機、化肥、農藥等投入,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1998年全省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4780千公頃,比1949年增長了18.3倍,農村用電量168億千瓦小時,比1978年增長了10倍,農業機械總動力5228千瓦,比1978年增長3.8倍,機播地面積5600.7千公頃,比1978年增長46.6%,機耕面積達3853.6千公頃,比1978年增長1.37倍,化肥施用量406.5萬噸,比1978年增長4.2倍。現代農業物質技術投入增加,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效率。全省的農業增加值、花生、蔬菜、果品、水產品多年來處于全國首位。1998年農業勞均生產糧食1755公斤,比1978年增長73.1%,油料135公斤,增長2.25倍,勞均肉類產量281公斤,增長9.5倍。土地產出率提高,平均每耕畝種植業產值由1978年的76.5元,提高到1998年的1092.5元,平均每播畝糧食產量349.6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倍,油料260.5公斤,增長1.2倍。1979—199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為8.1%,比1950—1978年的3.9%高4.2個百分點。
(三)農村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建國初期,農業生產結構極不合理。
1949年糧食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高達90%,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89.7%。“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片面強調“以糧為綱”,致使全省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以糧為主、以農為主的單一生產結構,1978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2%,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82.9%。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作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貫徹實施“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村經濟基本上是農業,農業基本上是種植業,種植業基本上是糧食的狀況,出現了農村一二三產業及各業內部協調發展的新格局。1998年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產值由1978年的54%下降到23.4%,非農產業所占比重由46%提高到76.7%。農林牧漁業的結構也得到優化,農、林、牧、漁結構之比由1978年的82.9:1.8:3.4,1998年調整到50:2.3:33.3:14.4。種植業內部,按照“穩一塊、保一塊”的方針,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化種植結構。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82%降到73%,油料由5%提高到7.7%,蔬菜由2.9%提高到14.1%。
(四)科教興農取得巨大進展,農業科研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20年間,全省共取得農業科研成果6000多項。其中獲國家級獎勵的140多項,省部級獎勵的1600多項。僅“八五”以來,農業科研成果推廣取得的經濟效益突破1億元以上的有30多項。近10年間,全省選育各種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300多個,從國外引進農業先進實用技術30多項,特別是地膜覆蓋技術,年推廣面積1500萬畝以上,累計增加效益100多億元;高新技術在農業上廣泛應用,全省建起了10多個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脫毒快繁、工廠化育苗等高新技術的推廣取得重大進展。農業教育得到全面發展。目前,全省高、中等院校在校生達3萬多人。10年來,共培養研究生3500人,本、專科生3.2萬多人。1991年以來,累計培訓“綠色證書”學員40多萬人,其中有17多萬人獲得了“綠色證書”。農技推廣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省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市(地)、縣(市、區)、鄉(鎮)農技推廣網絡,有75個縣(市)還建立了農技推廣中心,很多鄉鎮建立了科技示范園,不少村建立了“科技大院”。另外,全省共安排部級“豐收技劃”項目89項,省級134項,累計實施面積2.6億畝次,增產糧食600萬噸、棉花8萬噸、油料23萬噸。到1998年,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0%。
(五)農業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受當時所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業的對外開放水平極低。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實力的增強,通過實施“全面開放、重點突破、梯次推進、東西結合、加快發展”的戰略部署,全省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農業出口創匯能力大幅度提高。1998年農產品出口額達19.8億美元,是1978年的8.6倍,1952年的30.4倍。農業出口創匯成為農業增長的重要力量。1998年農業出口外貿依存度為13.5%,比1978年提高了8.4個百分點。出口的主要農副產品由原來單一的花生擴大到糧、油、菜、肉、果等多項產品,出口國家和地區達100個以上。農業利用外資取得重大突破。1979——1998年,農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902個,合同金額6.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資的4.2%和2.3%,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農業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自1986年以來,累計引進國外農業優良品種300多個,先進農業技術400多項,全省建立了6家糧棉引智示范基地,15家引進國外農業成果示范基地,國外技術成果的引進,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與興辦海外企業取得明顯進展。1998年全省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人員2.9萬,農業企業35家。
(六)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取得很大進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山東省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1998年,全省鄉鎮企業發展到158.8萬處,從業人員1198萬人,實現鄉鎮企業產值8543億元,鄉鎮工業產值6448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6.8倍、2.7倍、141倍和125.3倍,出口交貨值達到586億元。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工業增加值的1/2、地方稅金的1/3和出口創匯的1/3是由鄉鎮企業創造的,農民人均收入的1/3也是來自鄉鎮企業。全省鄉鎮企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4.8%提高到85%以上。在農村的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由1980年的12.6%提高到1998年的33%,轉移了大批農業勞動力。隨著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一大批輻射能力較強的小城鎮蓬勃發展起來。1997年,山東設市城市達48個,建制鎮1373個,小城鎮人口2920萬人,全省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4.1%。
(七)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開放20年來,山東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199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4.6元提高到2453元,增長20.4倍。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92元提高到1595.1元,增長16.3倍;其中文化生活服務支出由1978年的2元提高到156.3元,增長77.2倍;農民細糧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年人均消費肉類11.07公斤、禽蛋5.99公斤、水產品2.77公斤、蔬菜38.42公斤、水果21.95公斤;95%以上的農戶蓋了新房,農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積達到2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3.7平方米;每百戶農民平均擁有電視機53.6臺,收錄機32.5臺,洗衣機13.2臺,電冰箱13.5臺,摩托車25.6輛;97%以上的行政村建起了衛生室(所);農民家庭電話普及率達到9%。全省農村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0%以上,135個縣市區中已有59個基本實現了小康,并開始向農業現代化邁進。
(八)農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展。
全省各地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農村文化建設、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村規民約逐步完善,基層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市場經濟意識和科技意識明顯增強,廣大農村涌現出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民企業家,成為農村致富的帶頭人,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逐步提高,農村社會風氣明顯好轉,環境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觀,農村社會秩序進一步穩定,廣大農民群眾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