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山,連綿九頂(九座山頂),其色如黛,橫臥于榮成市南部黃海之濱,主峰清涼頂海拔539·8米。春夏時節,海上多霧,此時槎山山體大部分隱進霧海中,只有“九頂”漂浮在霧海之上,“山如海上槎(山頭像霧海中的木筏)”,故名槎山。 一位地質學家說:“槎山是中生代的尤物。”因為槎山大部分為距今2億年中生代燕山晚期形成的紅色花崗巖構成。著名的裝飾板材“石島紅"就產自這里。據介紹,槎山巖體在隆升過程中,不斷接受外應力的侵蝕,形成奇峰、怪石等花崗巖區特有的地貌景觀,在海岸帶,由于海水潮汐作用,又有獨特的海蝕地形。 “槎”字是什么意思?記者查了字典,“槎”音cha,意為木船,而當地人又稱它為“九頂鐵槎山”,而它也確有九個山峰,分別為清涼頂、螳螂頂、茶葉頂、鳳凰頂、香爐頂、紅花頂、龍井頂、狼虎頂、桌子頂。海拔均在350米以上,由于東臨大海,山高坡陡,夏季多霧,云海之上只露出九個山頭,就如同九只鐵船揚帆于大海之中,頗有仙味。 據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察院趙運侖高級工程師介紹,槎山是全國著名的花崗巖地貌區,侵蝕剝蝕形成的險峰、怪石、奇洞分布在山體的上部,海蝕柱、海蝕陡崖、海蝕洞則在海岸一帶,形成復合型的地質結構。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同時也是進行科學教學地學研究的一處很好的地質遺跡。 槎山是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史書曾記載金代大定年間,王重陽東來授徒,創立全真教,東牟王處一拜之為師,演習道法,居槎山云光洞,創立了全真教昆山派。槎山成為道教勝地。《封神演義》四十五回中描述姜子牙差手下到九頂鐵槎山取定風珠的情景:“嵯峨矗矗,峻險巍巍。嵯峨矗矗沖霄漢,峻險巍巍礙碧空”。 據槎山景區管委有關同志介紹,由于槎山出產石材,過去一些山體曾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如今地質公園已對所有地質遺跡采取了保護措施,關閉了景區核心區和控制區內所有采石場,并進行了植被復種,目前區內地質遺跡大部分保護良好。 本報記者 張堅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