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每當聽到這優美的旋律,似乎讓我們又回到了鐵道游擊隊在棗莊同日軍英勇戰斗的那個年代。戰爭的煙云已經消失殆盡,血雨腥風的歲月里留下了游擊隊員戰斗的蹤跡,時間已經過去六十余載,這些歷史的蹤跡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經是殘垣斷壁,有的甚至已化為烏有。今天讓我們追尋歷史的腳步,用鏡頭和文字來記錄他們當年在棗莊的足跡。
中興煤礦的往事
棗莊因煤而興,最早的煤礦就是中興煤礦。1938年3月18日,日軍侵占棗莊,中興煤礦被日本三井株式會社攫取。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對棗莊煤炭掠奪性的開采和運輸,在中興煤礦、津浦鐵路魯南段和臨(城)棗(莊)支線上活動著一支革命的隊伍——鐵道游擊隊。今天,當我們來到中興煤礦附近尋訪鐵道游擊隊的蹤跡時,很多歷史蹤跡已經消失,唯有經歷了近百年風雨的飛機樓還巍巍壯觀。
現在,飛機樓已經成為中興公司的標志性建筑。此樓建于1923年,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東西走向兩層建筑,是中西文化的結合物。從上空俯看整個建筑的形狀極像一架飛機。日軍占領棗莊后,這座大樓就成為他們的辦公場所,也是鐵道游擊隊員時常出沒的地方。
斑駁陸離的國際洋行
在棗莊老火車站南,有一座陰森而神秘的四合院,這就是日軍侵占棗莊期間開設的“國際洋行”舊址。“國際洋行”原名為“正泰洋行”,以經營五金、布匹等日用百貨為幌子,實際是日本侵略軍以退役軍官為掩護而暗設的情報點、秘密從事間諜活動的大本營。
為了搗毀日軍在洋行的情報據點,鐵道游擊隊副大隊長王志勝受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的派遣潛入洋行做搬運工,很快取得了三掌柜的信任,被提拔為工頭,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獲取了日軍的許多情報。1939年8月和1940年5月,鐵道游擊隊先后兩次夜襲洋行,殺死日本特務十余人,徹底摧毀了日軍特務機關。鐵道游擊隊夜襲洋行的戰斗故事,至今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現在,國際洋行舊址已成為革命紀念地。
夜襲臨城火車站
在京滬鐵路棗莊站的北邊,有一座造型別致的小房子,這就是抗戰時期臨城火車站的辦公樓。
臨城是津浦鐵路和臨棗支線的交匯處,是鐵道游擊隊員的集聚點和主要活動地,日軍對此處的安全警戒度特別高,派駐一個團的兵力駐扎在臨城火車站和鐵路兩旁炮樓里,負責津浦鐵路和臨棗支線火車運輸煤炭的安全。1941年夏,鐵道游擊隊經過詳細偵察和周密計劃部署后,決定夜襲臨城火車站。參戰隊員化裝成鐵路工人混入車站,迅速接近襲擊目標,將特務頭子高崗茂一及士兵石川擊斃。
現在臨城老火車站已成為一個標志性建筑靜立在棗莊火車站的北側,南來北往的列車轟然而過,這座久經風雨的建筑默默地矗立在這里,仿佛向過往行人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
鄭惕與臨城天主教堂
臨城天主教堂始建于1891年,當時臨城天主教神甫林福軒聘請曾設計兗州天主教堂的工程師邢路加來臨城規劃設計臨城天主教堂,歷經一年半,臨城天主教堂主堂及南北中東四個院落全部建成。主堂屬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設鐘樓一處,上面設有銅鐘一口,每到天主教四大節日及禮拜天,鐘聲響徹周圍村莊。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時任鐵道游擊隊政委的鄭惕在一次戰役中不幸腿部受傷,暫住在薛城西北的小辛莊村,當時正值盛夏時節,其傷情嚴重,而且部分傷口已經感染。小辛莊村的保長劉華清是天主教信徒,經過他的介紹,教堂德籍神甫朱品榮欣然接受鄭惕到普愛診所治療傷口。1995年,鄭惕先生來薛城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參加鐵道游擊隊紀念碑落成典禮時,還專程到臨城天主教堂尋找朱品榮神甫追憶往事,遺憾的是朱品榮神甫早在1952年已回國。鄭惕先生臨別時還在天主教堂前拍照留念。由此可見,鄭老終生沒有忘記在臨城天主教堂度過的那段難忘歲月。
被遺忘的角落
——沙溝車站
沙溝車站是津浦鐵路上的一個小站,隨著新站的改造,當年鐵道游擊隊在此活動的蹤跡已經很難找到。現年86歲的孟昭法老人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發生在沙溝車站附近的史實。在抗戰時期,這里發生了兩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是發生在1941年冬,在沙溝車站南黃莊村東,鐵道游擊隊扒斷鐵路致使日軍貨車在此翻車,截獲棉布、藥品等,給主力部隊提供了大量的戰備物資。另一件大事就是日軍在沙溝站向鐵道游擊隊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殘留在魯南一帶的日軍乘坐鐵甲列車趁夜色悄悄開出臨城車站,當他們行駛到沙溝站附近時,發現前面的鐵路已經被破壞。當他們又試圖退回臨城的時候,退路又被鐵道游擊隊員切斷,日軍只好向鐵道游擊隊投降。
魯南鐵道游擊隊以抗擊日軍侵略棗莊為目標,以薛城為根據地,馳騁于百里鐵道線上。他們憑借著飛身上下疾馳火車的超凡本領,活躍在津浦鐵路魯南段和臨棗支線上,神出鬼沒地破壞鐵路和列車,飛車奪藥,巧截布匹,智斃高崗,打特務、除叛徒,頻繁出擊,威震敵膽,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值此抗戰勝利62周年,謹寫此文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