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田
《水滸傳》是一部根據歷史事實、街談巷議和說唱話本撰寫的作品。水滸旅游資源開發的依據應該是《水滸傳》的描寫和歷史事實,不可憑空杜撰。
東平湖不是梁山泊
隋唐五代時期,由于黃河多次潰決,加之廣濟河(五丈河)、汶水河、南北清河等眾多河流匯集梁山腳下,至北宋時期,地勢低洼的梁山周圍早已形成了浩淼無際的湖泊。因湖泊中的山頭以梁山最為高大,所以史稱梁山濼,又稱大野陂或巨野澤。梁山濼南至濟州(巨野)城下,北至梁山以北10公里左右處,西至鄆城縣城,東至中都(汶上)以西約20公里處,呈腎臟形狀,東西寬約50公里,南北長約100公里,號稱方圓800里,是當時長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泊。(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 6冊第14---15頁)
南宋末年至金元時期,黃河改道南移,沉淀的大量泥沙使梁山濼地面抬高,廣濟河(五丈河)逐漸斷流,水源日益匱乏,致使梁山濼嚴重萎縮,退至梁山東南方向約5公里處至嘉祥縣境內,面積僅有方圓百里左右,始稱梁山泊,后改為南旺湖。近代梁山泊漸漸干涸,歷史上的梁山泊便銷聲匿跡了。(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 6冊第55----56頁)
明清以來,由于汶河水不斷囤積,在小安山(安民山)東北方向的沼澤地形成湖泊,史稱安山湖,安山湖并不是梁山泊。梁山泊的形成和消失始終在梁山以南和東南方向,不在梁山以北。因泰山水系經汶河不斷注入安山湖區,湖面時大時小,每逢雨季都有大面積農田淹沒。解放以后,政府為了保護農田和位山工程蓄洪的需要,于1958年修建了堤壩,形成了現在的東平湖。東平湖是距梁山最近的湖泊,人們習慣地稱它為梁山泊遺跡。
臘山不是前梁山
根據《水滸傳》的描寫,梁山好漢的大本營設在梁山。這并不是作者的憑空想象,它有著千真萬確的歷史依據。北宋時期,梁山泊中的山頭有梁山、龜山、鳳凰山、獨山等,這些山頭只有梁山山體險峻、面積開闊,又有其他山頭相互拱衛。梁山雄踞泊中,山下大水浩蕩,港汊縱橫,蘆葦叢生,是屯兵扎寨的良好場所。加之梁山泊由濟州和鄆州分而治之,統治薄弱,便于義軍活動。
無論《水滸傳》的描寫和歷史事實都不可否認,只有梁山才是義軍的大本營。梁山以北雖有眾多大小山頭,如臘山、六工山、昆山、臥牛山等,但這些山又均不在水中。眾所周知,魯西南地區的山實際上是丘陵,其險在水而不在山。由于臘山周圍是平川旱地,無險可據,義軍不可能在此安營扎寨,因此把臘山說成前梁山是毫無根據的。
聚義廳不能建在房臺上
因為梁山好漢的大本營在梁山,作為梁山好漢的指揮部即聚義廳理應建在梁山上,這是基本的常識。如今,雄偉的聚義廳(忠義堂)早已聳立在梁山頂峰,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也早已高高飄起。
然而,近聞有人在某處又修建了聚義廳,這是對旅游資源的浪費姑且不說,這種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行為實在可笑。
晁天王不能亂安葬
托塔天王晁蓋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他雖然未被列入108將之內,可他是宋江的前任首領,他不僅為梁山寨的興旺發達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他的性格和膽識也深受讀者喜愛和推崇。因此有的景區準備修造晁蓋墓,以招徠游客。
晁天王到底安息何處,我們不妨到《水滸傳》中去尋找線索。晁蓋是在帶領梁山好漢攻打曾頭市的戰斗中負傷的,中箭以后并沒有當場死亡,而是被眾兄弟救回了梁山。可見晁蓋沒有死于戰場就地掩埋。那么,是否葬于故里祖墳?晁蓋系鄆城東溪村人,據鄆城縣有關人員介紹,晁蓋的作為當時是誅滅九族的彌天大罪,族人懼怕受到牽連,在修訂族譜時,有的族人不許晁蓋入譜。但作為續譜常規,本族男丁又必須入譜,于是他們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將晁蓋的名字修改后寫人族譜,名曰“砍頭入譜”。入譜尚且如此費盡周折,葬入祖宗墳地是絕對不可能的。那么,是否葬于梁山以外的其他地方呢?同樣是不可能的。梁山好漢當時不僅被官兵圍剿,而且也經常受到地主豪強的攻打。他們除非是傻瓜才大張旗鼓地找個遙遠的地方去安葬自己的首領。因此晁蓋的安葬地點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晁蓋被救回梁山大寨以后,因傷勢過重氣絕身亡,被弟兄們安葬在梁山腳下,因此天王墓只能在梁山。
梁山109將7名好漢在鄆城
說梁山109將并不是筆者的疏忽,而是把108將之外的晁蓋計入其中了。考究梁山將的籍貫并不困難,因為《水滸傳》中重要人物的出場,一般對其出身、籍貫、經歷都交待得比較清楚。從《水滸傳》中我們得知祖籍鄆城的有宋江、吳用、朱仝、雷橫、白勝、宋清6人,將晁蓋計入在內共7人。可是在一部銅版連環畫的首頁上,卻赫然刻有“梁山108將,72名在鄆城”的字樣,的確讓人大惑不解。此話作為一句口頭禪倒也無關緊要,可是作為一種旗幟,那就不得不讓《水滸傳》的廣大讀者為之扼腕。阮氏三雄是土生土長的梁山泊人,也許有人認為他們也是鄆城縣人。因為梁山縣是新中國誕生后設立的新縣,所以《水滸傳》中對梁山縣只字未提。那么古梁山是不是隸屬鄆城縣管轄呢?從宋代歷史地圖我們看到,梁山泊大體以中間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隸屬濟州(巨野),北部隸屬鄆州(東平)。鄆城在濟州轄區而古梁山在鄆州轄區,二者不在一個轄區自然也就沒有統屬關系。從《水滸傳》的描寫可以看出,阮氏三雄的梁山泊石碣村,依山傍水,而當時梁山泊中只有北部鄆州轄區有山,南部濟州轄區無山,因此阮氏三雄不是濟州人,也就自然不是鄆城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