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僅是語言的精華,也是智慧的寶藏。齊國800多年歷史,流傳下來許多精粹的成語典故,其中不乏選才任能的用人智慧。 庭燎招士春秋時期天子和國王在接待外國使者或商討國家大事時,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這是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齊桓公因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過后,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東野那里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桓公譏笑說:“會九九算術也能算一技之長嗎?齊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是。”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桓公深感有理,便設庭燎之禮接待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后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這個成語告訴人們:人才無論大小都應得到重視,這樣才算得上真正重視人才。 錄官三選齊桓公時,每年的正月鄉長都要向桓公報告公事:鄉里有沒有在行義、好學、聰明、仁厚、孝敬父母、友愛兄長方面出色的人?有沒有勇氣、體力出眾的人?匯報完畢后,鄉長們回去勤加訪求,待名單上報后,桓公就會安排這些人在官府工作。這是一選;到了年底,桓公命令官長,把新官的政績寫成書面材料,選出佼佼者,并征求民眾意見,核對材料是否屬實,這是二選;最后,桓公親自召見新官中出類拔萃的人才,仔細觀察其素質,并提出治國理政的問題進行答辯,如果回答得好,再考察他的實際工作能力,樣樣過硬就提拔為上卿的助手。此為三選。由此可見,錄用官吏的三選方法是相當合理嚴格的,早在春秋時期就能創立這樣的制度,可見齊桓公、管仲等人的智慧。 國有三不祥一次,齊景公到牛山打獵,在山上遇到老虎,在河邊看到了蛇,心中十分不安,以為是國家不祥的征兆。晏子聽后說道:“山是老虎住的地方,水邊是蛇住的地方,虎蛇不在那里,又去哪里呢?這些自然現象跟國家安危沒什么聯系。一個國家的不吉祥只有三種情況:一是國君不能發現有才能的人;二是發現了這樣的人才而不去任用他;三是任命了有才能的人而不讓他放手做事。”晏子此言讓景公茅塞頓開,不僅不去考慮那些無聊的“征兆”,而且更加重視發現、任用人才。 走人留心戰國時,齊國有個叫王栩的人,自號鬼谷子,他精通兵法,是軍事家孫臏、龐涓的老師。他在自己的著作《鬼谷子·中經》中說,對那些將要離開自己的人,不妨說些挽留的話,拴住對方的心,對那些講信用的人,要稱贊他的品行并鼓勵他立下大志;還要再舉些某某人離去后受優待的例子,這樣就會使對方心懷感激,高興地離去;如果這樣做了,有朝一日就能得到對方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