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山東一直是文化淵藪之地,文教發
達,人才輩出,這在科舉考試中也得以體現。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
2)壬午科開始選狀元,到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歷史
上共產生了近800名狀元;現在能考知姓名的狀元共596人(部分人物
籍貫無法考證),其中可以考證的山東籍狀元36人,分布在全省17個
縣市。曲阜不愧為孔孟之鄉,共產生7名狀元,且全部出在唐朝,為
山東之首。
兄弟狀元與父子狀元
曲阜人孔緯,字化文,為孔子第20代孫,唐大中十三年(859)
己卯科狀元,曾任唐刑部尚書、御史大夫、集賢殿大學士、司徒等職,
封魯國公。其弟孔 考中唐咸通十四年(873)癸巳科狀元;孔緯、
孔 之弟孔緘為唐乾符三年(876)丙申科狀元。于是,17年間一門
兄弟三人考中狀元,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兄弟三人狀元,此為科
舉考場內為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孔緯兄弟少年喪父,兄弟三人皆依于叔父。三人中以長兄孔緯政
名最彰,唐光啟二年(886)拜相。孔緯為人疾惡如仇、公私分明、
處事果敢。居高位時,權要托其為親友謀官者無數,均被其拒絕。孔
緯身上多齊魯忠厚儒風,唐僖宗移住陳倉時,召百官見駕,孔緯辭別
病危之妻,對家人說:“大丈夫豈以妻之故怠君父之急乎?”毅然前
往陳倉救駕。孔緯晚年感傷晚唐亂世,不肯服藥治病,后人稱其為賢
相。唐僖宗亦因其救駕有功,賜號“扶危啟運保義功臣”。其子孔崇
弼亦登進士科,官至散騎常侍。
歷史上的父子狀元也出在山東。梁顥(963—1004年),鄆州須
城人(今東平縣),北宋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狀元,曾任翰林學
士、開封知府。梁有三子,長子梁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
科狀元,歷任密州通判、戶部判官等職。成就了歷史上唯一的父子狀
元。更讓人羨慕的是,梁顥的三子梁適雖然沒中狀元,但官至宰相。
濰坊的“狀元胡同”
曹鴻勛,字仲銘,又字竹銘,號蘭生,濰縣(今濰坊市濰城區)
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曾任云南永
昌知府,在該任上,他平反大案數起,當地百姓稱贊他執法嚴明,判
案公正。后任湖南布政使、陜西巡撫。
王壽彭(1874~1929年) 字次筏,號眉軒,同為濰縣人,清光
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狀元。1905年赴日本考察,寫成《考察錄》
,提出吸收日本經驗改良教育和實業的建議。辛亥革命后,任北京政
府總統府秘書,后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他將山東省省立農、工、礦、
醫、法、商各專門學校合并組建為山東大學,并增設了文科,自己兼
任校長。
曹鴻勛中舉之前居住在濰縣南關新巷子,巧合的是,王壽彭也曾
居住在這條巷子,在清朝晚期不到30年的時間里,一條巷子出了兩名
狀元,這讓人們對這條巷子也刮目相看了,因而后人稱濰縣的南關新
巷子為“狀元胡同”。
曹鴻勛與王壽彭還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倆都出生于貧寒家庭,除
各有政績外,倆人生前身后都以書法名世。曹鴻勛擅長書法,北京故
宮、頤和園、東華門、西華門、大柵欄等處都有他的墨跡刻石,家鄉
濰坊有《重修玉清宮碑》、《十笏園記》等石刻傳世。王壽彭亦工書
法,時人以得其片紙只字為榮,當年“山東大學”的校牌即其所書,
在家鄉更是留有不少墨跡,以楹聯、匾額、題扇居多。
“連中三元”的狀元
狀元是中國科舉寶塔的頂尖人物,就是進士的第一名。考中狀元
后就意味著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名登龍虎黃金榜”,“一舉成名天下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
看盡長安花”,是何等的自豪和榮耀!但涉足科舉確實不易,一個讀
書人從童生到生員(秀才)要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級考試;考中
生員后,還要經過鄉試、會試和殿試更為高級的考試。有人統計,從
童生到狀元要經過數十次的具體考試。自宋代以后,鄉試、會試和殿
試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可想
而知。倘若沒有超人的才華、堅強的毅力、健康的體魄,高中狀元是
不可能的。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人。北宋咸平五年(1002)
壬寅科應試,其府試(解試)、禮部試(會試)和殿試三級科考皆居
榜首,創造出科舉史上罕見的“連中三元”的奇跡,其后為官曾兩次
拜相,封為沂國公。著有《王文正公筆錄》等。
在科舉時代如果在鄉試(縣考)、會試(省考)、殿試(全國考
試)中皆為第一,連科報捷,舊稱“連中三元”,這樣的狀元稱為三
元狀元。據資料考證,在現知的596個狀元中共有14個三元狀元,青
州狀元王曾即為其中之一,這在山東省是惟一的。
過去一般認為一旦考中狀元,就會立即高官厚祿,極容易成為百
官之上、皇帝一人之下的宰相,稱作“狀元宰相”,似乎中了狀元,
再做宰相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其實并不如此,在封建社會即使中了狀
元,榮耀盡管榮耀,但封官并不太大,官場的出路全憑個人以后的奮
斗和機遇。據有關資料統計,596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官做到宰相
的僅有45人。王曾就是這45個狀元宰相之一。三元宰相中又僅有王曾
與王棠(遼代狀元,河北涿縣人)二人官至宰相。45名狀元宰相中不
少政績平平,但王曾為相正直無私,勤政愛民,為國舉賢,知人善任,
在宋代乃至歷代宰弼中政績是出類拔萃的。
趙秉忠留下“狀元卷”
中國科舉制度有著將近1300年的歷史,但保留下來的狀元墨跡試
卷卻只有一張,那就是明代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對策。 趙秉忠
(1573—1626年),字季卿,明青州鄭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親
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這個小村莊歷史上曾出過四名宰相、尚書級的
高官。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
書,后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53歲含恨而死。
現存青州博物館的中國科舉史上惟一的一份狀元卷,就是趙秉忠
的殿試對策(作文)真跡。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和最后一級。15
98年萬歷皇帝朱翊鈞親自主持殿試,萬歷皇帝出的殿試題目是《問帝
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趙秉忠在一天時間內(從清晨到傍晚)以驚人
的才華答寫了這份舉世聞名的狀元卷。他以犀利的文筆、簡潔的語言
和獨到的見解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制、法制與德制的關系。
他一反“草民”、“賤民”之說,明確提出了“天民”的主張,將皇
帝君主與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這是一種進步的歷史觀,
而其法制、德制及廉政以安民心、穩定社會的主張顯示出了其非凡的
才智。文筆流暢,氣勢磅礴,觀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徹,一氣
呵成,是一部難得的治國安邦的好文章。
狀元卷1983年由趙秉忠第13代孫趙煥彬(時年65歲)捐獻,捐獻
之前一直是趙氏家族的傳家寶,代代相傳,密不示人。解放前,在兵
荒馬亂的年代里,趙家人曾把狀元卷縫在棉襖里,穿在身上,走到哪
里,帶到哪里;十年“文革”期間,又將狀元卷裝在枕頭里密藏,這
樣歷時四百余年,狀元卷才被完整保存下來。
盡管狀元卷已經公之于眾,但趙秉忠的狀元卷是如何從宮廷帶回
青州的仍是一個謎。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是由于明朝后期戰火連綿、
動亂不斷造成的。當時狀元卷由禮部管理存檔,誰要是私拿回家有殺
頭滅九族之罪。有人推斷,這是趙秉忠棄官回鄉時,打通關節,冒著
生命危險私自取出來的。
■ 相關資料
山東歷代狀元一覽
常 誠
自唐至清,山東籍狀元共有36人。
一、唐代狀元7名
孔緯,字化文,曲阜人,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科狀元。
孔 ,曲阜人,唐咸通十四年(873)癸巳科狀元。孔緘,曲阜
人,唐乾符三年(876)丙申科狀元。孔敏行、孔拯、孔振、顏康成,
均為曲阜人,其狀元科別不詳。
二、五代狀元3人
崔光表,武城人,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科狀元。王徹,莘
縣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狀元。王樸(906~959年),字
文伯,鄆州須城(今東平縣)人,后漢乾三年(950)庚戌科狀元。
三、宋代狀元10人
蘇德祥,青州人,北宋乾德元年(963)癸亥科狀元。柴成務,
字寶臣,曹州(今菏澤市)人,北宋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狀元。
胡旦,字周父,濱州渤海(今濱州市)人,太平興國三年(978)戊
寅科狀元。梁顥(963~1004年),字太素,鄆州須城(今東平縣)
人,北宋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狀元。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人。北宋咸平五年(1002
)壬寅科狀元。李迪(971~1047年),字復古,鄄城人,北宋景德
二年(1005)乙巳科狀元。兩度出任宰相。梁固(987~1019年),
字仲堅,鄆州須城(今東平縣)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
科狀元。蔡齊(988~1039年),字子思,萊州膠水(今平度市)人,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狀元。張唐卿,字希元,青州人,
北宋景元年(1034)甲戌科狀元。王俊民(1036~1063年),字康
侯,萊州掖縣(今萊州市)人,北宋嘉六年(1061)辛丑科狀元。
四、金代狀元4人
張行簡,字敬甫,日照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己亥科狀元。
李演,任城(今濟寧市市中區)人,金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狀元。
商衡(1187~1232年),字平叔,曹州(今菏澤市)人,金至寧元年
(1213)癸酉科特恩狀元。王鶚(1190~1273年),字百一,東明人,
金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狀元。
五、元代狀元1人
張起巖(1285~1353年),字夢臣,號華峰,濟南歷城人,元延
二年(1315)乙卯科左榜狀元。
六、明代狀元5人
韓克忠,字守信,武城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北榜狀
元。馬愉,字性和,臨朐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狀元。焦
(1541~1620年),字弱侯,號澹園,日照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
)己丑科狀元。朱之蕃,字元介,茌平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
乙未科狀元。趙秉忠(1573~1626年),字秀卿,青州人,明萬歷二
十六年(1598)戊戌科狀元。
七、清代狀元6人
傅以漸(1609~1665年),字于磐,號星巖,聊城人,清順治三
年(1646)丙戌科狀元。鄧鐘岳,字東長,號梅廬,聊城人,清康熙
六十年(1721)辛丑科狀元。孫毓 ,字犀源,號梧江,濟寧人,道
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狀元。孫如僅,字松坪,濟寧人,清咸豐
三年(1853)癸丑科狀元。曹鴻勛,字仲銘,濰縣人,清光緒二年(
1876年)丙子恩科狀元。王壽彭(1874~1929年),字次筏,號眉軒,
濰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