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張艷
責任編輯:高娜
新華社濟南1月25日電 農歷雞年來臨之際,魯北農村頗有名氣的媒婆張克蘭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退休”。到今年,她從事這個傳統行當正好50年。
張克蘭今年83歲,是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辛店鎮后鄒村村民。自從33歲那年第一次說媒“一炮而紅”以后,張克蘭就開啟了“職業生涯”。半個世紀以來,她共成就了104對夫妻的美好姻緣。
“經我做媒,沒有不成的。”回憶起往昔的光輝歲月,張克蘭自豪地說。得益于性格練達、為人率直,張克蘭成了享譽魯北鄉間的“名媒”:只要有人需要說媒,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
過去,在男女婚姻中媒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老一輩人的腦海中,至今還保留著關于自己媒婆的記憶,“扎著小髻子,點著小痦子,搖著小扇子”成為媒婆的經典形象。
每年臘月,是山東農村地區結婚的高峰期,也曾是媒婆最忙碌的時節。在張克蘭生活的魯北農村,以前適齡男女從完全陌生到結為夫妻,按照當地習俗需要經歷“問名”“小見面”“大見面”、訂婚、結婚等多個環節,大約耗時1年。其中每一個環節,媒婆都起很大作用。
今年75歲的郭秀榮和老伴的結合,就得益于張克蘭的“牽線搭橋”,他們也是張克蘭說成的第一對夫妻。
“‘媒婆是桿秤,兩頭都平衡’,男女雙方相互說和全靠媒婆。比如彩禮,女方要的多了,媒婆就幫著男方壓一壓;男方摳了些,媒婆就幫著女方多要點兒,總之是為了小兩口過好日子,三家人皆大歡喜。”郭秀榮如此評價當時媒婆的重要作用。
在今年46歲的張華春的記憶中,隨著戀愛自由、聯系暢通,媒婆這個傳統行當賴以生存的“土壤”正逐漸消失,到她23年前結婚時,媒婆的作用已經大不如前了。
“我結婚的時候,許多人都是自由戀愛。”33歲的陳秀芹和愛人的好姻緣也是張克蘭說成的,但她坦言,媒婆已基本成了擺設。
“現在更是如此,適齡男女交往不存在一點障礙,在外上學打工還能找個外地對象。另外,現在交流手段也多,微信、QQ、手機都能隨時聯系,只要雙方愿意就能結婚,誰還用得著媒婆介紹呢?”陳秀芹說,即便像張克蘭這樣的“名媒”,也已經被“貼到南墻上”了——在魯北方言中,“貼到南墻上”的意思是“沒了用處”。
多年說媒的經歷,帶給了張克蘭一雙“慧眼”。“比如說,怎么能一下子看出一家人經濟條件好壞呢?”張克蘭自編了一個“口訣”,即“八十年代看牲畜,九十年代看家電,二十一世紀看車房”。
可眼下,這一雙“慧眼”也沒了用處。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媒婆這個古老行當加速消失。原先幾乎每村都有的媒婆,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難覓蹤影。“媒婆消失得越快,說明社會越進步。”張克蘭說。
如今,魯北“名媒”張克蘭已經退休了,周邊十里八鄉再無媒婆。
新華社記者趙新兵、潘林青、葉婧
經初步核算并經國家統計局核定,山東省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GDP)6700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而就產業結構來說,山東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其中,金融和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功不可沒。 [詳細]
2016年,我省民生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750億元,其中民生支出占78.9%。 [詳細]
今年的240個市級重點項目都有哪些?答案已經揭曉。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2017年度市級重點項目安排》。按照計劃,備受關注、總投資超600億元的萬達文體旅游城項目將于今年7月開工,并在2019年12月建成。 [詳細]
春節前天氣晴好,26日最高氣溫11℃左右,適宜出行或者出門購物。除夕當天氣溫開始下降,大年初一陰有小雨雪,春節期間需要注意防寒保暖。 [詳細]
濟南將迎大降溫!而且年初一還會有雨雪!并且還有大風藍色預警! [詳細]
1月17日上午,歷下區執法局、歷下區國土資源分局、姚家街道辦事處聯合行動,拆除了位于二環南路怪坡附近的一處約5000平方米的違章房屋。記者了解到,市中區榜上有名的違建有24處,截至24日上午已拆除了17處,剩余7處將于25日全部強拆完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