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王曉亮
責任編輯:劉美顯
田老太在家中捧著一把野菜
田老太在家里整理之前挖的野菜
田老太平時用柴火做飯見習記者王汗冰 攝
1月10日,“三九”第3天,天寒地凍。七里山便民市場上,聚集著來來往往采購的居民、吆喝著賣東西的攤販,好不熱鬧。與其他攤點的熱鬧不同,七里山中路一丁字路口處的攤點略顯冷清,88歲的田老太正守著面前的4袋野菜,等人詢價。田老太家在仲宮鎮,挖野菜出來賣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
寒風中的生計
站了一上午掙了不到40塊錢
10日12:00,田老太站在一個賣魚攤前守著自己的4袋野菜。4個袋子直接放在馬路上,擺攤的位置幾乎到了馬路中間。菜市場內的這個野菜攤子,幾乎無人問津。她時不時地走動幾下,戴著白色線手套的手偶爾搓一搓,或走到路邊攤處閑聊幾句,因為耳背,她聽不清人說話時,會再往前走一步。
見到有人停在自家攤前,田老太麻利地走上前介紹,“這個是薺菜,前面的是蛤蟆菜,都是我自己挖的”,好幾撥人得知5元/斤后,搖搖頭走了!案蝮〔,我賣6塊一包,5塊你拿走吧”,看著對方似乎有意要買,田老太趕忙降價。
她一大早就到了七里山便民市場,一開始在七里山南村5區附近一家熟食店門口擺攤,“我早上8點開門的時候,她就在那兒了,沒注意她什么時候走的”,對面糕點店店員回憶。原來,田老太會在熟食店開門前收拾好東西離開,七里山中路丁字路口則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妮兒,這蛤蟆菜好,能治咳嗽、拉肚子,買點兒吧”,田老太說。得知記者要買下所有的菜,她從白色編織籃中拿出一桿秤來,勾住兩袋薺菜稱了稱,“5斤5兩,妮兒,我算得慢你等會”,算了近5分鐘,她說,“妮兒,薺菜17塊5,對不對?蛤蟆菜兩包10塊。我糊涂,你再算算”。其實,田老太的4包菜一共37.5元,兩袋薺菜她少算了10元。
接過記者給的40元錢,田老太從褲兜掏出一個卷起的白色手帕打開,里面有幾張1元紙幣和幾個硬幣。找錢后,她小心翼翼地將4張10元紙幣卷起來,用白手帕包好,放回褲口袋。
如果不是提前賣完,田老太可能還要在寒風中多站3個小時……
15公里的奔波
6點多出門轉車倆燒餅是早飯和午飯
野菜賣完,田老太從懷里掏出一塊沒表鏈的手表,表盤用一根紅色的線連著衣服,“我怕趕不上1點半回去的車了”。收拾東西時,編織籃里露出了一個啃了兩口的干燒餅,“1塊錢倆,早上吃了一個,中午不太餓,就吃了兩口”,說完,田老太接著問,“妮兒,你吃飯了嗎,我給你買個餅吃”。
穿過菜市場時,有不少攤販主動與田老太打招呼,田老太駐足一家水果店旁,與店員寒暄了幾句,往公交站牌處走。“我在這個市場10多年了,他們很多人都認得我!弊咴诼飞,田老太突然彎下腰,撿起了一個指甲蓋大小的螺母,放到了籃子里。
走到30多級臺階處,田老太扶著護欄,一級一級往上走,爬完臺階沒有一絲氣喘,還邊走邊說,“妮兒,我給你1塊錢,你一會坐車,我坐車不花錢。”當得知記者有公交卡時她才放棄。
站在七里山南村公交站牌處,田老太說,她不識字,每次都需要旁人提醒88路車到站,甚至連坐到哪一站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要坐車到仲宮轉車到泉瀘村。
近1小時后,公交車到達仲宮車站,但13:30發車的880路車已經開走了。沒趕上車,田老太略有些沮喪,“只能等3點半那趟了”。隨后,田老太在候車處選了一個能被陽光照到的地方坐了下來。候車時,田老太碰上不少熟人,他們紛紛表示,田老太身體很好,快90歲的人還能跑那么遠去賣菜。
“早上6點多我就從家里出來了,8點到的七里山!碧锢咸业狡呃锷奖忝袷袌龃蠹s15公里,需要轉一次車才能到達。從田老太家到仲宮的車是每兩小時一班,如果趕不上車,田老太就只能干等兩小時。
老母親的倔強
想趁走得動掙點錢少給女兒添麻煩
下車后,走了近半小時才到田老太住的地方——她小兒子曾經住的院子。斑駁的紅色大鐵門里,除了田老太住的西屋門窗還完好,其他幾間屋的玻璃都已破碎。
田老太搬到此處不足3個月。“老房子在后邊,都快塌了,我就搬到這邊來住了。”進到屋里,田老太拿起冰箱上放著的煙和打火機,抽出一根來點上!斑@煙也不便宜,兩塊五一盒,貴!”田老太床邊還放著一雙跟她腳上一模一樣的藍色棉鞋,是在集市上買的,“攢了一陣子錢,13塊一雙,挺暖和的”,邊說著,田老太脫下一只鞋來給記者看鞋里的絨。
田老太有兩兒兩女,兩個女兒幾乎每半個月就會給田老太送吃的、用的,“小女兒剛送來1000斤煤,我不舍得用,路上撿了一些蜂窩煤渣”,田老太指著東屋的幾袋煤炭說。聊天中,田老太說起了她的大兒子,“前兩年,他把我的口糧地賣了18萬,也沒給我錢,給個兩三萬也行啊”。
“我媽很要強,也很能干,小時候我爸身體不好,都是我媽撿垃圾賣、倒騰東西賣,供我們幾個上學,照顧我爸和我奶奶”,呂女士說,她曾經多次勸說母親不要去賣菜,但沒什么效果,“她說她還能走得動,自己賣菜掙點兒還能少問我們要點兒錢”。
田老太說,她挖野菜的地方在村西南往波羅峪方向的桃林,每次都要走近半個小時。有時挖來的野菜一天也賣不掉一斤,只能帶著回家,第二天再跑一趟。
11日16時,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對外發布重污染天氣藍色預警,并且啟動Ⅳ級應急響應,預計濟南12日空氣質量將是重度污染。這已經是2016年入冬以來,濟南第6次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為了應對冬季霧霾高發,我們在企業減排上又做了哪些工作?我們還能做什么? [詳細]
2014、2015年的中國好人評選,山東均以總人數第一的成績領先全國。截至目前,全國共有9929人上榜,山東就有735人?吹竭@樣的數字,黨報君只想說,“以后請叫我們好人省”! [詳細]
1992年,在一片反對聲中,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在濟南人心頭留下一道傷疤。20多年過去了,復建老火車站的呼聲多次響起,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實現。近期,這一話題再次被提起,并引發廣泛關注和爭議。有人說,復建是在打造贗品,老火車站的歷史和味道復制不來;也有人說...[詳細]
違建強拆后之所以反復重建,在于違法成本太低,也在于部門間聯動程度不高。齊魯晚報·齊魯壹點11日曾報道,青島一戶居民違規搭建陽臺,被房管局凍結了過戶程序。其實,早在2013年,濟南就曾力推此項辦法,但最終未獲通過。但高新區城管局從2013年就堅持實施此辦法,三年下來...[詳細]
2017年,歷下區設立公共自行車的想法逐漸變成現實,這也是濟南倡導綠色出行、重拳治堵的一個重要舉措。2012年,《濟南市城市交通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中提到重啟公共自行車項目,計劃2013年試運行,不過也沒了下文。[詳細]
1908年,年僅24歲的菲舍爾來到濟南,設計津浦鐵路濟南火車站。1912年建成的濟南老火車站,曾經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過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建筑類教科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