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朱彥夫 理想信念是抵達人生“極限”的動力
改革意味著利益格局的變動,阻力與困難無法避免,唯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才能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改革大潮中鼓足勇氣、攻堅克難。朱彥夫忍受的痛苦,是一個健全的人難以想象的,他的事跡正是建立在服務人民、回報社會的理想信念之上。
改革意味著利益格局的變動,阻力與困難無法避免,唯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才能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改革大潮中鼓足勇氣、攻堅克難。
本報評論員 婁士強
1950年,17歲的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靠假腿和鐵拐重新站了起來;1996年,63歲的他,在報告會現場突發腦血栓,從此離不開床榻。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仍憑借個人的毅力和對國家的信念,頑強地挑戰“極限人生”。他就是朱彥夫,一個充滿了革命理想信念的英雄。(本報今日A10-A11版)
對于朱彥夫的奮斗歷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尤其是那部名為《極限人生》的自傳體小說,更成為無數人追求人生價值的精神動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朱彥夫清正廉潔、奉獻自己、服務人民,雖然年事已高,依舊用他的一言一行,詮釋著理想信念的價值。他的事跡,值得每個人重新認識、銘記深思。
朱彥夫忍受的痛苦,是一個健全的人難以想象的,他的事跡正是建立在服務人民、回報社會的理想信念之上。自從14歲參軍,朱彥夫參加過上百次戰斗,因傷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常人看來,他為國家付出得太多了,安享優撫理所應當。然而,朱彥夫主動離開了條件優越的休養所,在家鄉的小屋里艱苦訓練,再次站了起來。不僅如此,在被推選為村支書之后,他拖著傷殘之軀,帶領村民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時時刻刻踐行著群眾路線。試想一下,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沒有為民服務的理想,這些感天動地的事跡從何而來?
相比大多數人第一次聽到朱彥夫這個名字的時候,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過也常有人感嘆,有些人的理想信念動搖了,重要關頭的抉擇、認知價值的標準,逐漸傾向于個人獲得了什么。不少大學生走出校門之后,起點低的基層不愿意去,條件苦的中西部更是不考慮,早早地向往起“養老”般的安逸生活。而在“八項規定”等明令之下,抱怨公務員“不好當了”的大有人在,仿佛沒了“灰色收入”就“干不下去了”。理想信念缺失的人,只強調回報卻不愿付出,甚至不惜挑戰黨紀國法的底線,必將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正因如此,朱彥夫清正廉潔、奉獻自我的寶貴品格,更值得人們學習。
如今,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既需要頂層設計,也要求每一個人為之努力。改革意味著利益格局的變動,阻力與困難無法避免,唯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才能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改革的大潮中鼓足勇氣、攻堅克難。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人沒有了理想信念,就容易在利誘面前迷失,找不準方向、分不清是非;一個民族沒有了理想信念,就失去了搏擊風浪的勇氣,就可能在改革的困難面前敗下陣來。
此時此刻,重新“認識”朱彥夫,意義深重。唯有堅守理想信念,方能挑戰“極限人生”,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原標題:理想信念是抵達人生“極限”的動力
責任編輯:張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