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提升年”推動山東能源集團逆勢發展
管理模式創新提升企業綜合素質 山東能源積極推行管理模式創新,進一步優化集團管控。山東能源創新績效考核管理,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推動績效考核由重總量向重均量、由重產出向重效益、由重外延擴張向重內涵增長的轉變。

△電子商務平臺

△成套設備再制造

△國內最大的煤制氣項目:新疆伊犁100億m3/年煤制天然氣

△技術骨干現場解答開采難題

△現代化綜采工作面
2013年7月8日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2013年世界500強排行榜:山東能源集團繼續穩居500強俱樂部,以30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500強第373位,較去年的第460位前移了87個位次。
在今年國內煤炭市場急轉直下,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價不斷下滑,煤炭企業經營壓力日益加大,大量企業陷入虧損境地的情況下,山東能源集團能繼續保持持續穩健的發展步伐,七大創新發力點功不可沒。
面對宏觀經濟形勢和產業發展趨勢的新變化,山東能源集團將2013年定為“創新提升年”,提出了以能源生產技術服務解決方案服務商、常規能源供應方案服務商、城市清潔能源供應服務商、能源金融解決方案服務商、供應鏈服務解決方案服務商為主要內容的“能源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發展目標,依靠思想觀念、發展方式、安全管理、體制機制、管理模式、科技人才、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七大創新,積蓄企業轉型“升級”的力量,全力打造國內領先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500強”卓越能源集團。
□李志勇 李振
“成功的企業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辯證地看,困難也蘊含著機遇,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如何把握、如何應對。”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介紹,在復雜的經濟形勢下,企業只有敏銳地捕捉到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新變化,主動尋找轉型升級新空間,才能逐漸擺脫危機困擾,立于市場競爭的不敗之地。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山東能源提出了打好‘六大攻堅戰’和把握‘四項原則’、加快‘五個轉型’,推進轉型發展的具體措施,以改革倒逼轉型升級,推進企業在逆境中實現穩健發展。”山東能源集團總經理李位民介紹。
煤炭是山東能源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轉型發展的橋梁和支撐。山東能源集團創新發展模式,堅持高質高效做煤炭,做到“兩個優化,一個拉長”。優化產能結構,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年產200萬噸以上高產高效礦井的產量比重,力爭達到70%以上。優化產品結構,大力推進煤炭洗選加工和配煤增效戰略,調整洗選工藝、優化配煤方案,滿足客戶對煤炭質量和品種的多元化需求,實現以質量取勝,以品種取勝。拉長產業鏈,在省外布局一批有重要拉動和支撐作用的大型煤炭轉化項目,加快形成煤、電、化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
在非煤上,山東能源堅持高端、高附加值做非煤,深入研究分析非煤產業向高端、高附加值產品進軍的路線圖,統籌規劃,重點扶持,加快培育能源集團轉型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
筆者12月15日在山東能源機械集團的再制造車間里看到,工人們正在利用高新技術對報廢機器的零部件進行拆解、清洗、檢測。工程師董春春告訴筆者,這些廢品經過再制造和深加工后,就可以再次使用,性能和新的一樣,有的甚至超越新品。據介紹,山能機械是全國唯一的“礦用設備再制造生產基地”,近年來,他們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做好發展文章,搶占裝備制造業制高點,實現了產業提檔升級。先后從美、德、意引進了國際先進的高精尖端設備,建立了大型數字化、高端化生產制造基地,成為山東唯一的“數字化裝備制造中心”。研制成功了新型激光加工系統——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加工系統,成功打破了制約我國激光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并創造了多個第一。綜采液壓支架支撐高度、支護阻力國內第一,被中國煤炭協會譽為“中國第一架”;國內獨家擁有不銹鋼立柱熔覆技術;自行研制的40000KN液壓支架試驗臺,壓架試驗能力世界第一……近年來,山能機械還承擔了《國家采煤機械設備綠色清洗及再制造技術開發及示范》的研制任務,完成了液壓支架立柱等產品山東省再制造標準的起草,獲得再制造相關專利37項,五種產品列入國家《再制造產品目錄》。日前,山能機械還在北京建立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機械產品再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引領中國機械產品再制造的發展。
轉型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至關重要。好的體制機制,是轉型發展的“助推器”;落后的體制機制,則是束縛轉型發展的“絆腳石”。山東能源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導向,逐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富有生機活力的全新經營模式。深入推進商業模式創新,按照“能源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定位,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標,以煤炭特性研究、電子商務、“管家式”生產服務、貿易金融、物流地產、輕資產經營為切入點,實現從提供產品到提供服務、從輸出煤炭到輸出技術服務、從單一貿易到貿易和金融相結合的轉變。
山東能源還建立了全面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構建起了集團、礦(廠)、區隊(車間)、班組和個人五級市場體系,完善定額制定、價格結算工作流程,將全面預算管理、全員業績考核、全面對標管理融入內部運營。12月10日,在山東能源淄礦集團許廠煤礦學習室,掘三隊隊長趙長存一邊展示著《班組材料費用日報表》等記錄,一邊談起了市場化管理帶來的好處。他告訴筆者,通過深入推行內部市場化管理,不僅在安全管理上發生了變化,在職工日常工作中更是表現明顯。原先職工不愿干的雜活累活,如卸料、清撈水溝、巷道衛生等,現在都主動去做了。每個班組、每名職工都像過日子一樣精打細算著“成本賬”,事事講求投入產出,并自發地開展修舊利廢活動,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實現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在節約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工資收入,真正把“要我干”變為“我要干”,“發工資”變為“掙工資”。據了解,今年以來,該礦職工通過修舊利廢已累計節約成本200多萬元。
推行輕資產經營
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山東能源積極轉變項目建設及運營模式,推行輕資產經營,借助社會資本,建設一批“輕型大礦”、“輕型企業”,提高運營效率。推動煤炭生產集約化、園區化發展,加快推進以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為重點的蒙東蒙西兩大煤炭化工基地建設,形成兩翼齊飛的資源開發格局。堅持效益優先的原則,根據投資回報率對投資項目進行梳理排隊,集中有限的資金投向能為企業創造最大效益的項目,投向能為企業提供現金流量的項目,投向能夠支撐企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慎重把握投資方向,堅決遏制單純追求規模的盲目擴張,對新建項目堅持“五個不上”:不在戰略規劃之內的項目堅決不上,投資回報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項目堅決不上,投資回報周期超過合理年限的堅決不上,超出企業承受能力的堅決不上,低端、低質、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堅決不上。在固定資產購置、非核心業務運營等方面引入社會資源,通過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配套設施租賃經營等形式,為企業“瘦身健體”。山東能源集團首個千人千萬噸輕型大礦——巴彥高勒煤礦,在原有基礎上對礦井進行機構設置,新定編機構和定員,減少機構11個,減少定員778人。淄礦集團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不僅用好自己的資源,還最大限度地啟動和利用企業的客戶資源,實行借力發展,借雞生蛋,互惠共贏。在工程施工企業及衰老礦井轉型發展方面,著力打造“無資源開采企業”,發揮好人才、技術和管理優勢,從勘探、設計、施工、服務、生產托管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務,實現從輸出勞務到輸出技術、服務的轉變。龍礦集團對礦區內閑置的房產、地產、設備進行價值評估,采取農村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兩種經營方式,將食堂等服務性單位土地、房屋、設備租售給干部員工自主經營。資源臨近枯竭的洼里煤礦員工跳出煤礦自主創利,26名員工承包經營了礦上500畝閑置土地、近千平方米房產,自籌資金40余萬元,開展的水貂、家禽、家畜養殖已初見成效。
科技創新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面對嚴峻復雜的市場形勢,山東能源集團以科技創新為抓手苦練內功,以創新的手段激活創新的資源,大力實施科技興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按照能源集團抓全局、抓重點、抓共性、抓推廣,各權屬企業抓實用、抓應用的原則,分層次推進技術創新工作,建設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扎實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完善資金投入、考核獎懲機制建設,集團層面重點抓好新能源、煤礦重大災害治理、能源化工等3—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基礎性、前瞻性難題。推進重大科研課題攻關,圍繞沖擊地壓及高承壓水害防治、煤制天然氣、褐煤熱解制油、小顆粒煉油、裝備制造、成套設備再制造、玻纖深加工、橡膠化工、無鉛焊料等重大關鍵技術,啟動并拓展與中國礦大、山東大學、山科大、清華大學及國外等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
筆者12月10日在棗礦集團山東八一輪胎制造有限公司了解到,正是依靠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提升了八一輪胎的市場競爭力,使其后來居上。八一輪胎總工程師雍占福告訴筆者,八一輪胎在業內有多項工藝創新領先,其中低溫一次法煉膠工藝打破了國內的混煉工藝,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三復合壓出聯動生產線,是山東省內首臺可以同步生產兩條胎側的設備,在產能可提高60%的同時節能25%;全鋼液壓硫化機,屬國內行業領先設備,被國家工信部列為“子午輪胎關鍵設備一條龍”項目;研發的“超載王”輪胎,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試生產100條,正準備投向市場;“耐磨王”比傳統輪胎行駛里程提高20%左右,已生產2萬條。據了解,目前八一輪胎銷往美國、俄羅斯、日本等40多個國家,在國外銷售占46%以上。在國際巨頭林立且主導市場的輪胎行業,國際市場一直是山東輪胎企業的主戰場。
目前,山東能源已建成2個院士工作站、4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及省級技術中心、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東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共建的多個創新研發平臺。依托這些平臺載體,能源集團吸引匯聚各類高層次人才100余人,為企業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卓越能源企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面對企業“三下一上”壓煤問題,山東能源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充填開采技術科研攻關,圍繞“不升井”、“不上山”、“不轉移”,大力推廣應用高水材料充填、膏體充填、固體物充填等充填開采技術,并不斷完善充填系統、改進技術工藝,逐步構建起“生產源頭矸石換煤—生產過程綜合利用—廢棄物吃干榨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以安全、綠色、轉型、和諧發展為根本方式的產業升級、企業轉型之路。山東能源新礦集團目前已形成原生矸石綜采充填、地面矸石似膏體自流充填等“五充一選”的系統工藝,相繼在14個礦井、81個工作面推廣應用充填開采工藝,建成5個“井下洗選廠”,累計完成以矸換煤量1000萬噸。淄礦集團岱莊煤礦通過實施膏體充填開采,每年消耗矸石、電廠粉煤灰30多萬噸,減少地面塌陷面積300余畝,增加礦井可采儲量900多萬噸。
據了解,山東能源現已發展成為生產規模大、充填模式多、技術工藝多、適應性較強的綠色生產基地,通過開展以矸換煤、充填開采技術攻關,山東能源累計以矸換煤超1300萬噸,消耗矸石超1600萬噸,將黑色煤炭做成了綠色能源……
管理模式創新
提升企業綜合素質
山東能源積極推行管理模式創新,進一步優化集團管控。以ERP系統建設為切入點,建立集團信息、資金、技術等內部共享平臺,為各單位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信息服務。強化管控手段創新,按照總部“三個中心”定位,運用戰略咨詢、運營改善、經營成果評價、風險評估等工具,完善全面預算、全員業績考核等支撐體系,提高管控的實效性。科學把握集團總部定位,將工作重點放在抓大事、管方向、強考核、促協同上來,對各單位具體的生產運營以引導指導為主,形成集團上下權責分明、協調運轉的運行格局強化決策管理。積極推進降本增效。推進技術經濟一體化,建立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體的降本增效長效機制,減頭縮面,優化系統,減少用工,提高效率。推進經濟運行評價工作,分專業建立評價標準,定期開展經營業績審計,認真分析研究成本構成,從技術管理、資金使用、非生產性支出等環節入手,研究解決制約經濟運行質量提升的關鍵問題,提升運營效率。
山東能源創新績效考核管理,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推動績效考核由重總量向重均量、由重產出向重效益、由重外延擴張向重內涵增長的轉變。山東能源棗礦集團盛隆焦化推行簡化管理,機構高度精簡,產能翻了一番,管理人員卻沒增加。山東能源臨礦集團推進全面預算精細化管理,在三級預算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向基層區隊、班組以及崗位、個人延伸,形成四級預算執行控制體系,并創新成本管控模式,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遏制各類成本費用支出,全年非生產性開支同比下降10%,切實提高了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肥礦集團梁寶寺煤礦推行了5F協同管理,借助數據集成信息共享平臺,著力重塑心智模式、集成管理要素、優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激活管理潛能、提升管理效能,做到所有工作明職責、控流程、重結果,實現全面、全員、全過程、全覆蓋、全考核,由傳統的“管理人”向“規范崗”轉變,達到5F各子系統的標準化、一體化、協同化、智能化,建成全面標準化智慧礦山。修訂了7個專業基礎設施技術標準及細分標準,建立生產、輔助、后勤、機關4個類別517個崗位工作標準,并完善117項管理標準,使所有崗位、所有工作實現有標準、有流程、有對標、可量化、可視化。同時,分析確立了10700多個安全、廉潔、經營風險指標和風險控制措施。在此基礎上,他們運用先進的3G技術,將智慧礦山管控平臺信息、數據全部反饋到每名員工手機,集成了預控警示、短信通知、信息查詢、人員定位、門禁考勤等12個子系統、156項功能模塊于一體的手機“一卡通”,按照員工層級權限,實現立體化查詢、全視角展示、無盲區管控。避免了以往管理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弊病,實現了管理的融會貫通協同運作,全員標準意識、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企業內部管理漸次提升。被國家能源局授予“中國最美礦山”稱號。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責任編輯:王雨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