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大克隆牛育出優良后代 一斤牛肉賣千元
2012-01-04 07:37:00 高亮 孫傳浩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我要評論
[提要] 在黑牛繁育基地內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飼養員會時不時地用一根小釘耙給每頭牛撓癢癢。如今,董雅娟夫婦二人成立的山東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帶動兩萬農戶進行高檔肉牛的養殖。

記者進入黑里寨繁育基地牛棚幫工作人員套牛打耳標,三個人用了半個小時才將這頭牛拽住。

我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體細胞克隆牛"康康 "(右)和"雙雙"。
2001年11月,中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體細胞克隆牛“康康”和“雙雙”在青島農業大學誕生。10年過去了,兩只克隆牛如今已是子嗣成群 ,在淄博市高青縣的養殖基地里悠閑地生活著 。而由它們改良后繁育的一種新品質高檔肉牛“山東布萊凱特黑牛”,要比一般牛肉貴三四倍,最貴的部位甚至賣到了1000元一斤。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克隆牛最終從實驗室走上了產業化,又是什么讓克隆牛的后代賣出如此高的價錢呢?2011年12月31日,記者來到了高青黑牛繁育和養殖基地進行了探訪。
牛兒天天享受按摩聽音樂
2011年12月31日11:00,記者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位于高青縣黑里寨鎮仁李村的黑牛繁育基地,見到了養殖基地的創辦人、青島農業大學教授董雅娟。2001年,她成功培育出了我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體細胞克隆牛“康康”和“雙雙”。經過15分鐘的紫外線照射消毒后,記者走進了基地。
克隆牛有了后代
繁育基地占地100畝,為了防疫,路面都鋪上了厚厚的石灰粉,如同下了一層雪。往里走,兩邊是一排排牛舍,由于剛剛吃飽了 ,黑牛在休息,偶爾有幾頭不受約束的小牛犢在基地內來回跑動,顯得非常可愛。
據介紹,基地內目前有1000多頭黑牛,部分是克隆牛的后代。“‘康康’和‘雙雙’都是母牛,之后這些黑牛都是克隆牛人工授精繁育出的后代或由克隆牛技術改良而來的。”山東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副總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基地內每頭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黃色的標簽,雖然很小但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牛都是克隆牛的后代,如果沒有超出三代近親交配的話,基因會越來越不好,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要弄明白每頭牛是什么時候出生的。”基地內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種牛住單身宿舍
基地內有一個牛舍與其他牛舍五六頭混養在一起不同,這里的牛都享受單間的優待,每頭牛占據了一個一二十平方米的小牛舍,小牛舍里既有遮陽的“里間”,又有可以曬太陽的“天井”。
“這些牛都是這個種群的種牛,負責下一代的繁育重任,必須要格外關照。”對于這23頭種牛,董雅娟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親切,同時也顯得非常自豪,“看到了嗎,我們這些牛多漂亮,毛多順。”“它轉過頭來了,趕緊給它拍個照片啊。”在記者觀察這些種牛的同時,董教授在一旁不斷地稱贊著自己的這些牛,顯得非常興奮。
采訪中,董雅娟告訴記者,山東黑牛屬于高檔肉牛,牛身上最好的部位能賣到1000多元一斤 ,這樣的牛肉紅里透白鮮嫩多汁,而且鐵、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
做按摩還聽音樂
“每頭商品牛都有一個生長期,每個階段它會發育不同的身體部位,我們會有針對性地根據生長期喂食不同的飼料,每天每頭牛要花費22元錢。”董教授告訴記者。
在黑牛繁育基地內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飼養員會時不時地用一根小釘耙給每頭牛撓癢癢。“每天都要給每頭牛做兩三次這樣的按摩。”負責飼養23頭種牛的飼養員孫洪祥告訴記者,給牛按摩,就是為了讓這里的肉長得勻稱些,讓其身上的脂肪不堆積。除了按摩外,這些牛每天還要聽一些舒緩的音樂。
從實驗室到養殖場用了7年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繁育基地里的1000多頭黑牛并非用作商品牛來出售,而是作為一個新種群來飼養,目的就是保持這個種群的延續性。真正用來當做商品牛出售的則是距離黑里寨繁育基地50公里遠的高青縣唐坊鎮的養殖基地,該基地內的黑牛是克隆牛后代與當地大黃牛雜交培育出來的新型高檔肉牛,被命名為“山東布萊凱特黑牛”,開啟了克隆牛技術產業化的序幕。
28個月出欄肉最好
在黑牛繁育技術比較成熟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純種黑牛,基地嘗試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將純種黑牛的精子植入當地大黃牛母牛體內,從而生出黑牛與當地大黃牛的雜交體。
雜交黑牛在養殖戶家里長到6個月的時候,基地會以比市面價高50% 的價格回收,回收后再經過22個月的培育,就可以出欄被送到屠宰場了 。而對于為何要長到28個月的疑問,董雅娟表示,牛長到28個月至30個月,其身體上的脂肪面積比較少,對于肉質要求高的克隆牛來說,28個月時的肉質最適合人們的口味。
7年養出25000頭牛
從2003年董雅娟的克隆牛在高青落戶后,一直到2010年正式投入產業化生產,一共用了 7年時間。發展到現在位于唐坊鎮的養殖基地內已經有4000多頭黑牛 ,“現在已經培育出優質肉牛25000多頭,一頭優質肉牛能賣6萬元。我們這個養殖基地計劃年出欄量達到3萬頭。”
雖然現在董雅娟的養殖場已經初現規模,但在她剛來高青推廣的時候卻連著碰了多次壁。“當時很多農民和村干部不接受,就只能換了好幾個村子,最后選定了仁里村做最終的繁育基地。”董雅娟告訴記者。
曾靠養奶牛育黑牛
“做農業項目,一開始投入非常大,而且短期內很難見到效果。”山東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籌到足夠的錢,當時這個繁育基地甚至靠養奶牛掙錢來支持基地的建設。
如今,董雅娟夫婦二人成立的山東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帶動兩萬農戶進行高檔肉牛的養殖。在繁育基地工作的孫洪祥在來基地工作前就靠種地為生,每年收入1萬元左右,而自從他來到基地工作后每年能拿到1萬元的工資,而且還不耽誤自家的農活。
■花絮 克隆牛“祖宗”挺熱情
2011年12月31日,在唐坊鎮養殖基地里,記者見到了大名鼎鼎的我國首例克隆牛“康康”和第二例克隆牛“雙雙”,他們分別是在2001年11月3日和 6日在青島農業大學出生,如今兩頭牛已經十歲了,這個年紀在牛群中算是老年人了,“相當于奶奶輩的人 ,現在已經不用它們繁育了。”對于這兩頭克隆牛,董雅娟像是對待孩子一樣,在描述的時候,基本都是用擬人化的表述 ,“它們的后代都已經繁育了后代,早就已經四世同堂了。”
“康康、雙雙,有人來看你們了。”當董雅娟帶著記者走進克隆牛時,原來還趴在地上休息的兩頭克隆牛像見了老朋友一樣立馬站了起來,朝著董雅娟走了過來,爭搶著用鼻子來蹭董雅娟,而董雅娟的眼神就像是一位母親看著孩子的眼神一樣。
在東北出生的董雅娟言語間帶著豪爽的勁兒,她告訴記者,她研究克隆牛已經有20多年了,所以對它們尤其有特殊的感情,“有時候我會讓它們聽聽音樂,放松一下。”
牛兒能聽懂自己編號
黑牛的茁壯成長除了科學的手段外,更缺不了一群勤勤懇懇的飼養員和獸醫。“12618,過來。”在唐坊鎮的養殖基地的一個牛舍內,當飼養員宋成貴喊出一頭牛的編號時,這頭牛像能聽懂人話一樣從牛群中主動到了鐵柵欄旁,伸出頭來跟宋成貴打招呼,而宋成貴也像對老朋友一樣摸摸這頭牛的頭,然后喂給它一些草料,但當記者走向前想摸一摸這頭牛時,這頭牛卻猛地一下把頭縮進了牛舍里。
“不光是這一頭牛,這里邊所有的牛只要我叫它們的編號,它們都能聽懂。”對于這樣一項“絕技”,今年59歲的飼養員宋成貴坦稱是因為天天跟這些牛泡在一起熟了之后就成了朋友,“我們基本上半年才回家一趟,每天都不出農場,天天在牛舍里跟牛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會熟了。”
文/記者 高亮 圖/本報記者 孫傳浩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更多新聞
- 山東要求今年底前撤銷10個普通路橋收費站
- 濰坊濰城區推行居委會代租制 不收看房費
- 網購瘋狂致快遞“井噴” 山東快遞業忙得團團轉
- 臨沂一樓盤奠基5個月未動工 政府幫助購房者討錢
- 明起火車站100%實名驗票 票證人不一致無法進站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