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水溝”,許多建筑緊挨著或是建在了排水箱涵上面。
在白馬山南路,泄洪溝被棚蓋的一側,一處民房正在施工。
大眾網濟南7月12日訊(記者 王磊)7月1日,濟南突降大雨,雖然當天上午的平均降水僅為14.1毫米,但還是造成了濟南市區少年路和井家溝等多處路段嚴重積水。為何濟南逢大雨就積水,除了泄洪河溝棚蓋外,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地勢特殊、在建工程短期影響及城市化進程加快也是導致濟南飽受雨后積水困擾的另外三大癥結。
泄洪溝棚蓋:重“面子”還是重“里子”?
7月10日,記者沿濟南市主要泄洪河道查看后發現,多數泄洪河道棚蓋嚴重,而且泄洪河道同時擔負著排污功能,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流淌著的黑灰色污水,同時散發出難聞的臭味。而越是繁華鬧市地段,棚蓋河道越嚴重,上面搭建的違章建筑就越密集。若不是聽附近居民介紹,誰也不會想到這些沿街商店、餐館等建筑物下還藏著一條條城市泄洪的主管道。
據了解,濟南市泄洪河道目前現存的大小明溝共有60多條,基本上都是自然形成的,由于濟南市南高北低,河流總體流向為從南至北,窯頭大溝、羊頭峪東西大溝、山水溝、興濟河和東西工商河,大體上構成了城市泄洪的主管道。
7月10日下午,記者在山水溝(趵突泉南路)看到,一處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們正對附近的泄洪溝進行棚蓋,大溝一旁是正在建設的高層建筑。家住附近的一些居民對此舉大加贊賞,認為家門口的“臭水溝”終于可以消失了。盡管棚蓋河道客觀上起到了藏起臭水溝的作用,但阻礙行洪的危害卻是顯而易見的。許多地方進行棚蓋后,河道變得又窄又細,一旦暴雨襲來,很難保證洪水不溢出河面。像7月1日的那場暴雨,河道內被人傾倒的許多垃圾隨洪水滾滾而下,現在仍能看到大量的垃圾堵在了棚蓋后的狹窄的河道口內。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在許多棚蓋河道附近的生活小區,市民們對“臭水溝”的憎惡超過對洪水的恐懼。但同時也有許多市民對河道棚蓋表示出了質疑,在家住窯頭大溝附近的張先生看來,雖然泄洪溝被道路覆蓋后,城市好看了,但是由于地下排水箱涵線路太長,在暴雨天氣,萬一有一個部位阻塞,整條泄洪通道將全部癱瘓,而且難以及時排出險情。
面對市民的擔憂,政府相關部門對將河道棚蓋為排水箱涵泄洪信心十足,濟南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長羅衛東近日公開表示,山水溝泄洪沒問題。他告訴記者,針對“7·18”暴露出來的山水溝馬路行洪的危害,濟南市公用事業局組織相關單位進行了深入研究,確定了兼顧道路交通和城市排洪的方案,即在路下修建了兩孔排水箱涵,遇暴雨時分流洪水進入箱涵,有效提高了該地區的泄洪能力。
地勢特殊、城建提速:先天不足,后天“惡補”
據濟南防汛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般來說,24小時內降雨150多毫米,在國內很多城市,這個降雨強度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但對濟南來說,這個降雨強度幾乎到了極限。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地形是制約濟南市排水的首要原因。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南有群山,北有黃河,中跨鐵路,南北落差達100多米,中心城區低洼,汛期遇短時強降雨易形成城市上游道路行洪、中游立交道積水和下游城市內澇。
而且,小清河作為城區唯一洪水外排河道,坡降平緩,易對城區河道產生頂托。城區東西向鐵路線對城區排水體系造成干擾,部分河道因鐵路影響存在行洪瓶頸,易產生立交道積水。
同時,在建工程不能短期見效也是一大困擾。為了讓城市防汛升級,今年濟南實施了“3820”工程,即結合片區開發實施白馬山、王舍人、蓋家溝3大低洼片區排水整治,提升區域排水能力;結合8條河道綜合整治,消除城區20個積水點。截至目前,小清河整治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山水溝”排水箱涵建設開始收尾,白馬山等三大低洼片區的改造剛剛開始,同時,東西工商河等城區河道綜合整治也正在進行。雖然從長遠看有利于城市排洪除澇能力的提升,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短期內不可避免對行洪造成負面影響。今年在建工程點多面廣,減弱了部分道路及區域收水設施的收水能力,形成區域性積水或道路積水。
此外,城市化進程加快也給排洪造成了影響,雖然近年來濟南城區排洪除澇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但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建設項目重地上、輕地下,排水體系建設滯后。同時,隨著濟南城市開發建設規模不斷加大,路面硬化面積逐步增大,雨水下滲能力減弱,路面雨水徑流增大,原有排洪除澇河道匯水范圍逐步擴大,致使部分自然行洪河道斷面嚴重不足,易產生河道行洪不暢。
市民支招:擴建綠地、暗溝復明
在采訪中,許多市民對濟南泄洪防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市民劉先生向記者表示,城市綠地在蓄水防洪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相關部門應該在城市化改造中充分增加綠地的面積,這樣才能有效減少馬路行洪險情出現。
同時,對于河溝棚蓋易導致泄洪難的問題,許多市民建議,加大對東西工商河的河道整治力度,同時將部分重要路段的暗溝復“明”。
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南對于小清河、工商河等河道的整治已經過半,目前,工商河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清淤。清淤完畢后,工商河將每天引進2萬立方的大明湖水,再加上原來的中水等補給,每天可有3萬方水流入工商河,屆時水質將有很大的改善。
同時,小清河二期工程已清除所有阻水圍堰,已完工河段主河道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在完成一期共13公里長的河道治理工程后,總長18公里的二期工程已于今年元月開工,計劃明年年底完工,屆時,流經濟南市區的31公里長的河段將處處是風景。
在許多市民看來,棚蓋與否,表現了兩種城建思路。與單純棚蓋河道不同,在完善防洪體系建設的同時,打造城市的沿河景觀帶,這體現了城市防洪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