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市位于黃河下游,山東省的西北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德州在歷史上就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素有“九達通衢,神京門戶”之譽。此處人杰地靈,物產富饒,當地所產的德州扒雞更是名噪天下。
德州扒雞,又名五香脫骨扒雞,由德州燒雞演化而來,始創于1750年,清朝乾隆年間即列為山東貢品,至今一直昌盛不衰。二十世紀初,德州經營燒雞者更如雨后春筍,名店眾多,相互競爭,皆在質量上狠下功夫。始有“寶蘭齋”店主侯寶慶,悉心研究,在燒雞、鹵雞和醬雞的基礎上,根據扒肘子、扒牛肉的烹調方法,開創了扒雞生產工藝。至1911年,德州老字號“德順齋”燒雞鋪掌柜韓世功等人,對傳統的工藝與配方進行改進,添加了多味健脾開胃的中藥,又結合侯寶慶制作燒雞、扒雞的經驗,揉進了炸、熏、鹵、燒雞的方法,既考慮了當地習俗,又兼顧了南北口味,經多次試制,終于生產出了“五香脫骨扒雞”:因為是加入了多種藥材燒制,故稱“五香”;成熟后提起雞腿一抖,肉骨即行分離,謂之脫骨。他們制作的扒雞炸得勻,燜得爛,香氣足,且能久存不變質,故很快在市場上打開銷路。尤其是津浦鐵路通車后,德州扒雞的名聲也隨著旅客的嘗食,遠播南北,成為北方整雞鹵制的特色名吃。
新中國成立后,德州扒雞的生產條件和生產工藝又有了很大的改進。五十年代初,德州市成立了國營食品扒雞公司,集中經營扒雞。該公司汲取百家之長,保持并發展了這一傳統名食的獨特風味,曾被山東省商業廳和國家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56年在全國食品博覽會上被評為一等名牌產品,1983年被評為中國“十名雞”第一名,還被第一次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編寫的《中國名菜譜》第六輯列為145種名菜之首,更加蜚聲海內外。
德州扒雞號稱“扒雞鼻祖”,道口燒雞、溝幫子熏雞、符離集燒雞無不深受其影響。尤其是安徽的符離集燒雞,它源于德州扒雞,最早叫“紅雞”,即將雞調味煮熟后,抹上層紅米,當時并無正式的名稱。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德州一管姓燒雞師傅遷居符離鎮,帶來了五香脫骨扒雞的制作技術,他對“紅雞”的選擇和制作方法加以改進,使雞色澤金黃,肉酥脫骨,滋味鮮美,逐漸成為著名的“符離集燒雞”,其中以管、魏、韓三家燒雞店的制品最為有名。后來,他們的燒雞曾兩次參加全國食品博覽會,被列為我國名肴之一,與德州扒雞齊名。
德州扒雞自韓世功改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許多南來北往的旅客途經德州,皆要慕名購買品嘗,贊語達及南北,故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上世紀四十年代,老舍先生購買德州扒雞后,見其貌不驚人,但食后味透肌里,又見其顏色棕紅,有鐵骨錚錚之狀,戲稱其為“鐵公雞”;1995年,中國著名書畫家王超先生途經德州慕名品嘗后,興致勃發,當場題寫了“江北第一家”的牌匾;著名笑星侯耀華到德州演出,食后贊不絕口,連呼“名不虛傳,確實好吃”;“我可以給媽媽帶回最正宗的德州扒雞了”,一貫不茍言笑的乒乓球世界冠軍張怡寧終于實現了來德州的愿望。
德州扒雞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其原因之一是在選料上要求十分嚴格。德州扒雞行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原料是基礎,生產加工是保證。”制作扒雞使用的毛雞必須是鮮活健壯的,而運輸過程中擠壓死掉的必須棄之不用。其原因之二是制作工藝十分精細。一是宰殺:將750克以上的活雞割斷氣管,放凈血,用65攝氏度左右的熱水燙,褪掉雞毛,剝凈腿、嘴、爪的老皮,然后從臀部剖開,摘去內臟,瀝凈血水;二是整形:將雞雙腿盤起,雙爪插入腹部,兩翅從嘴中交叉而出,形似“鴨浮水面”;三是烹炸:將雞全身涂勻糖色,然后入沸油鍋中炸制,至雞身呈金黃色時撈出;四是配料燜煮:煮前先在鍋底放一鐵箅,以防糊鍋,再將處理好的雞按老嫩排入鍋內,配以料湯,防止雞浮,煮時用旺火煮,微火燜,浮油壓氣,雛雞燜6至8小時,老雞燜8至10小時,扒雞燜煮以原鍋老湯為主,并按比例配制新湯,配料有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白芷、草果、陳皮、三萘、砂仁、生姜、小茴香、醬油、白糖、食鹽等十六種,這樣制出的扒雞,外形完整美觀,色澤金黃透紅,肉質松軟適口,并具有開胃、補腎、助消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