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旋是一種旋渦狀蔥油小餅,剛出爐的油旋色澤金黃,內軟外酥,蔥香撲鼻。油旋最早出現在濟南是清朝時期。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后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傳承至今。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里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曾以經營油旋等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旋的店鋪,油旋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如今濟南惟一得到制作油旋真傳的手藝人是69歲的蘇將林,他的師傅耿長銀年輕時就是文升園飯莊打油旋的好手。
胳膊被烙起紅紅的水泡
在蘇將林的記憶里,他的師傅耿長銀是位純樸厚道又嚴肅認真的老師。耿師傅從文升園出來后,曾在現在的北洋大戲院附近經營過油旋。1956年,濟南召開全市名吃大會,大會選拔了耿師傅制作的油旋。會后,耿師傅調入當時濟南赫赫有名的聚豐德飯店,幾個月后,蘇將林也來到了聚豐德,開始跟著耿師傅學做油旋。耿師傅嚴格按照過去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蘇將林學活兒,蘇將林那時剛滿18歲,平時除了打油旋以外,其他例如砸焦子(焦炭)、準備配料、和面等雜活基本上都由他來干。蘇將林回憶說,那時烤油旋的爐子跟現在的不一樣,那是個用方磚盤起來的圓形爐子,里面燒焦子,先把尚未成形的油旋放在鏊子上烙烤,再兩面淋油放進爐子內壁上烘烤。油旋烤好后,要用手伸進爐火中把燙手的油旋拿出來,手臂還不能碰到熾熱的爐壁。蘇將林剛開始學的時候手法不熟練,稍不留神胳膊就會被高溫的爐壁烙起紅紅的水泡,有時疼得不敢穿長袖衣服。耿師傅經常對蘇將林說:“想學好打油旋不能怕吃苦,我當年學手藝時也是這么挺過來的,只要肯下工夫,時間久了自然能靈活掌握。”一年后,吃苦肯干的蘇將林成為耿師傅的“關門弟子”,在聚豐德全體員工的見證下,師徒二人按古老的方式簽訂了拜師協議。
毛主席吃過我打的油旋
1958年的一天使蘇將林終生難忘,那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樣正在店里忙活著,突然店里接到緊急通知,說防疫部門要來檢查衛生。濟南防疫站的工作人員破天荒地把大大小小的檢測儀器扛到了店里,兩名穿白大褂的女同志不僅把打油旋用的油、鹽、蔥等配料化驗了一個遍,還用顯微鏡把蘇將林和耿師傅的手研究了好半天,蘇將林后來才明白那是在檢測他們手上的細菌。檢查完畢后,店里經理說有客人等著拿油旋,正說著兩名穿中山裝的中年男子來到屋里,站在蘇將林和耿師傅身后等著。蘇將林感到奇怪的是這兩名“顧客”始終未說過一句話,兩眼一直盯著他倆做油旋。很快,20個油旋做好了,這兩個人小心翼翼地將每個油旋用透明塑料紙包好后才離開。10分鐘后,經理興沖沖地跑進來喘著粗氣說:“報告給你們一個特大喜訊,你們知不知道,你倆剛才打的油旋是送給敬愛的毛主席吃的,他老人家正在濟南考察。”蘇將林說當時別提心里有多高興了,那一天,整個聚豐德洋溢在一片歡樂的氣氛里,蘇將林后來聽說毛主席當時住的地方離聚豐德只隔著四條馬路。
打油旋的人越來越少了
1990年,蘇將林代表山東赴杭州參加了全國名小吃展示會,他現場制作的油旋、扁擔燒餅和小油酥芝麻餅(后兩種小吃也曾是濟南名吃,現瀕臨失傳)在許多挑剔的南方評委中好評如潮。
蘇將林不僅跟師傅學會了制作圓形油旋、雞蛋油旋和馬蹄油旋,自己還創造了壽桃油旋。蘇將林說制作油旋時和面最重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的摻水量是不同的。做完油旋后應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意思是面的軟硬、黏濕程度恰到好處,手上和盆里干干凈凈,連一點多余的面也留不下。蘇將林打油旋時,記者能聽到他手中的搟面杖不時地敲擊案板,發出有節奏的“鼓點”聲,蘇師傅說這叫“打點”,是老一輩油旋藝人傳下來的。因為油旋作坊在屋里,賣油旋的從來不吆喝,他們靠打點代替吆喝聲,“老吃油旋的”聽到清脆悅耳的打點聲就知道油旋快做好了,許多老顧客就會過來買。小小的油旋看上去雖不起眼,制作工藝卻不簡單,薄薄的小餅竟由60余層薄如報紙的面皮疊壓而成,怪不得有的顧客喜歡一層層地剝著皮吃。早些時候,老濟南人吃油旋時喜歡喝碗米粉或高湯餛飩,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大小小的米粉鋪子也漸漸衰落。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濟南打油旋的人越來越少了,后來只剩下聚豐德等兩三家店鋪還在經營油旋。蘇將林說有些吃著油旋長大的老濟南人告訴他,現在偶爾在街上還能碰到推著三輪車叫賣油旋的個體戶,但他們的油旋不僅走了味,還硬邦邦的咬不動,“扔到十二馬路上也摔不開”。
油旋會失傳嗎
蘇將林說,當年聚豐德油旋的生意很好,基本上是打多少賣多少。即使是上世紀60年代人民生活困難時期,摻了地瓜面的油旋還是供不應求。聚豐德飯店的油旋平時除了零售外一直是店里款待外賓的招牌面點,西哈努克親王來濟南時曾到聚豐德品嘗過油旋。令人遺憾的是,耿長銀于上世紀80年代辭世;1992年,打了半輩子油旋的蘇將林也退休離開了聚豐德。他說臨回家那天,他最舍不得的是那張跟隨了他多年的棗木案板。
蘇將林回家后一直悶悶不樂。蘇將林說幾十年來他先后教過十幾名學徒打油旋,卻沒有一個人打的油旋讓他感到滿意,他至今沒有跟一名“徒弟”簽約。
蘇將林說他不能眼看著傳承了一個多世紀的手藝斷送在自己的手里,后來,他和老伴一起在泉城路老百貨大樓對面的胡同里開了一家油旋作坊,撲鼻的蔥香和清脆的打點聲常常使小小的胡同里門庭若市(期間,記者曾到蘇將林的作坊拍攝了油旋的全部制作過程)。一天,一名來買油旋的中年男子對蘇師傅說,他父親上世紀40年代去了臺灣,幾個月前回濟南探親時,幾乎找遍了半個濟南也沒能吃到少年時記憶中的油旋,如果他父親有福氣,下次探親時一定讓他得到滿足。蘇將林一直恪守“師訓”,從來不賣過夜的油旋,他說:“油旋應趁熱吃,剛出爐的油旋最好吃,如果賣過夜變硬的油旋等于砸自己的牌子。”
2000年,泉城路改建,蘇將林在胡同里的油旋作坊被拆除。聚豐德飯店經理為振興店里的名優小吃,把蘇將林重新請回店里。
年近古稀的蘇將林說,他三個孩子目前都無心繼承父業,現在店里又沒人踏踏實實跟他學手藝,他以前的許多學徒嫌“學打油旋掙錢少”,紛紛轉行。蘇將林表示他只要活一天就要打一天油旋,他擔心如果自己哪一天不能做油旋的時候,濟南傳統的油旋手藝將會失傳,這是最令他痛心的。
本報記者 陳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