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米不夠水來湊”,報紙一天天變“厚”,“新聞貧乏癥”也一日日加重,版面上大量充斥“垃圾”信息,導致讀者對許多“加量不加價”報紙的質疑和詬病。 頻頻閃現不再陌生的“賣點”、“定報中大獎游×× ”、“×地價格戰”等字眼,無疑傳遞出報業市場營銷意識的泛起和日趨濃重,以至演進為手法的花樣百出。 作為媒介營銷下的一個門類,作為一種買方市場的伴生物,報業市場營銷在我國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的進程。從1985年《洛陽日報》首創自辦發行開始,到如今隨處可見的發行大戰、促銷大戰等,表明報業已懂得借助營銷手段來爭奪越來越稀缺的注意力資源。主動出擊,把營銷理念和策略導入報業,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將成為我國報業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但其作為報紙“謀生者”角色下的一種功利性經營行為,如何不偏誤報紙“社會公器”的專業角色,并遵循資源整合、市場秩序等規則,相關“度”的拿捏、規范的建立、管理的跟進十分緊要,而目前報業市場不良營銷現象屢屢抬頭,表現為失范、失度、失當等,更應引起正視并思量有效的解決之策。 媒介營銷是市場營銷的一個行業分支,也就是媒介通過與市場的溝通,讓更多的人買報紙、聽廣播、看電視,以至可以賣出更多的廣告版面和廣告時間,從而實現媒介產品的“雙重出售”,完成新聞傳播活動的相應社會經濟補償和增值過程。 隨著傳媒營銷環境的生成和嬗變,目前亟待關注的報業市場營銷中的失范、失度、失當現象主要體現在: 1、 產品低俗 市場營銷的一個最簡短的定義就是“有利益地來滿足需求”。產品作為滿足顧客需要的載體,成為市場營銷策略的首要因素。傳媒作為一種注意力經濟和影響力經濟,營銷目標的實現也有賴于產品滿足受眾的需求程度。媒介產品是媒介制造出來的供人們消費的文化產品,其理所當然成為媒介營銷的核心,有效地吸納受眾的注意力成為傳媒營銷的焦點所在。 于是,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名義下,在制造“賣點”的幌子下,一些報紙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將上個世紀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在《報刊四種理論》中所抨擊的現象——“報刊對當前所發生的一切進行報道時,常常更多地將注意力投向膚淺的和煽情性的事情,而不是有意義的事情”,演繹出新世紀的“版本” —— 2004年2月,一些報紙報道,河南省漯河市中級人民法院將審理橫跨4省、殺死65人、強奸23人的楊新海。個別報紙對他作案手段的殘忍和現場的慘不忍睹作了詳盡描述… 2003年5月,北京、南京個別報紙刊載長篇報道《變態富翁毀了8少女》,文內小標題有:“13歲女生慘遭強暴”、“為虎作倀,17歲少女拉皮條”、“變態獸欲:只對小女孩感興趣”、“‘白虎裸女’令他色膽包天”……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實際上,在營銷意識的侵蝕下,大眾報紙的敘事文本中,大量充斥著“即時報償新聞”(如腐敗、故事、災難、漫畫、體育、娛樂、社會新聞和人情故事)不斷排擠“延期報償新聞”(如公共事務、社會問題、經濟事件、教育和健康)的現象,“不惜以犧牲其政治與公共事物內容為代價,去迎合教育水平較低的消費群體的娛樂和消閑需要”(哈貝馬斯)。媒介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正遭受商業邏輯的嚴重挑戰。 2、價格無序 按照市場營銷理論,價格也是一大啟動市場的有效營銷策略。近年來,隨著報業競爭的白熱化,媒體對價格策略的應用也呈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執著,最直接的一個表現就是價格戰。 報業市場價格大戰的硝煙曾在南京、成都、昆明、南昌等多個城市燃起和彌漫。曾有人把南京報業價格戰總結為“0、1、2、3、4、5”,所謂“0”指一些報紙免費贈送給讀者,如《經濟晚報》號稱“不花錢看報”;其他報價排行榜為:《現代快報》1角;《江蘇商報》、《江南時報》2角;《每日僑報》3角;《服務導報》、《金陵晚報》、《經濟早報》4角;《揚子晚報》、《新華日報》、《南京日報》5角。南京報業價格大戰的白熱化,一度在主管部門的協調下停戰,達成報價統一為3角的協議。但好景不長,價格戰的號角又再度吹響。 低價的價格競爭,以惡性驅逐對手為宗旨,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也打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本質是一場“飲鴆止渴”的游戲,最終也必定是“多敗俱傷"。絕大部分媒體在這種角逐中不免“傷筋動骨”,“底氣”不足的只能關門了事,四川《商務早報》、《蜀報》的遭遇已敲響了警鐘,卻似乎并沒有驚醒酣戰中的同仁… 3、 渠道浪費 營銷渠道是指產品從產地向消費者轉移的運輸通道,暢通的渠道對于實現產品的營銷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對報紙這種“時間的易碎品”而言,更具現實意義。 從1985年《洛陽日報》首創自辦發行開始,打破了50年一統天下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的“郵發合一”機制,為報社發行引進競爭、促進改革提供了契機。隨著晚報、都市報的興起,一時間,發行隊伍也進入“戰國時代”,數以千計的“小紅帽”、“小黃帽”、“小藍帽”,涌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各自叫賣各自的報紙。其實,這樣的情形不限于“對壘”的媒體之間。如今,司空見慣的是一個報業集團或一家大的報社內部,一張報紙就會有一套發行機構和隊伍,每張報紙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而全”模式。沒有對發行資源的統一整合,形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渠道成本的昂貴。社會層面和集團內部的發行渠道的有效化、一體化、整合化問題,不得不引起關注。 4、 擴版過度 在價位同樣的前提下,“厚報”無疑具有在市場中更吸引“眼球”的幾率。從促銷的動機出發,各報紛紛踏上了擴版的“快車”。從1987年《廣州日報》的變厚開始,這股浪潮從南到北,由沿海到內地迅速蔓延。 以去年杭州報業市場的情況看,隨著競爭的升級,各主要媒體也以擴版應戰,版面增幅在一倍左右。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的《都市快報》從日均32版擴至日均64版,《錢江晚報》不甘示弱,也以同樣的幅度擴版,其他都市化報紙也紛紛跟進。經過幾個月的“厚報”運行,杭州各主要報紙已不堪擴版負擔之重,如《都市快報》擴版后,平均每月虧損數百萬,迫不得已改回日均32版。據說,這種“回歸”現象在業內已具一定的普遍性。 擴版除了帶來難以承擔的經濟負荷外,許多報紙還面臨新聞信息短缺的新問題。“米不夠水來湊”,報紙一天天變“厚”,“新聞貧乏癥”也一日日加重,版面上大量充斥“垃圾”信息,導致讀者對許多“加量不加價”報紙的質疑和詬病。 5、 促銷雷同 以京城報業為例,甲報隨報贈《中國電視報》,乙報就贈《北京廣播電視報》;甲報訂報贈奶,乙報就贈訂奶贈報;甲報率先在電梯間售報,乙報也如法炮制;甲報上了電視廣告,乙報也討論要上電視廣告;甚至甲報送3桶純凈水,乙報就送10桶;甲報擺桌子征訂,乙報也擺桌子征訂,種種做法,如出一轍。 促銷的狼煙四起,催發的卻是一幅眾多競爭者“擠”成一團的喜劇景象,更隱藏著營銷手段單調、雷同、盲從的弊端。市場營銷中贈送、打折只是一種短期性的營業推廣手法,實際上還可大量借用公共關系宣傳、活動營銷等促銷策略。獨特的創意,新穎的營銷方案,令人耳目一新的促銷手段,如羚羊掛角般蹤跡難尋,差異化營銷離我們確實還相當遙遠。據稱,近年北京報業因為營銷手段的趨同化,已達到阻礙發行量增長的地步。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
|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