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做新聞工作已經十個春秋了,從初始的好奇、懵懂到今天的責任、惶恐,從早先的實習生到現在的編導,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究竟什么是新聞的本原?新聞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人?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 我曾經在工作中不止一次地告訴實習生和比自己年輕的新同志:善待你的工作,善待你的記者身份,今天你走在外面,和領導對話,被受委屈的市民稱為“青天”,也許只是你的身份使然,人家敬畏的只是你的媒體,明天當你不再從事新聞工作的時候,你究竟還是不是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在日常的工作中,是不是保持了一顆平常心。所以,作為記者,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新聞工作。 說到新聞工作,一點也不神秘,在外人看來一個復雜的新聞事件,其實只是記者表述的煩瑣,是自己沒有把復雜的事情說得清楚一些,明了一些,才造成受眾的誤會。 現在很多記者在工作中,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獲取新聞,但卻時常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比如,我們的記者在一個小孩子溺水死亡的現場,面對悲痛欲絕的家人說,你們是不是很傷心啊,能不能講述一下當時的情況。又比如我們的記者在冬天田徑比賽的場地上拉住剛結束比賽的選手,非要人家談談勝利的喜悅、失敗的懊惱,也不管人家一身的大汗在冬天很容易著涼受傷。說到底,記者獲取新聞沒有錯誤,那是你的職業行為,但問題是我們的記者在這樣的場合里,有沒有想想自己的人文關懷,有沒有想想自己應給予別人的愛護。 說起來,做記者真的很不容易,既要有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有敏捷的反應能力,有人嘲笑記者“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當然,這種比喻有些偏頗,但真的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記者工作的艱辛程度,而且記者這個職業也被有關部門列為“高危險性職業”。即便如此,記者最大的榮譽感依舊來自于那句著名的話:我與歷史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