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豐富新聞報道的形式”,實際上是要把多種報道形式充分應用起來。比如,新聞特寫。 2002年1月30日,省會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會議在南郊賓館召開。為了報道好這次會議,《齊魯晚報》不但在第一版發了會議消息,還在第二版頭條位置刊登了題為《解讀城建會“三個不一樣”》的新聞特寫。因為報道的形式多樣化了,所以整個會議報道不但有一定的聲勢,而且新鮮活潑,更具有立體的厚實感,筆者認為這是幾年來會議報道一個成功的范例。 濟南市的城建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與一個擁有9000萬人口大省省會地位也極不相稱,對此,上上下下都很著急。省會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會議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召開的。 如何將會議的精神報道好,全面準確地體現省委、省政府領導加快省會建設步伐的意圖呢?記者不是笨拙地將會議消息寫長以示領導對會議的重視,也不是進行空洞的道理說教重復城建工作如何重要,而是在寫好會議消息的同時,苦心挖掘、精心選取這次會議的新特點、新氣象,利用新聞特寫這種反應快、形式活的體裁,將省城人民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搞好省會建設的精神風貌給予生動新鮮的表現。 在特寫“三個不一樣”時,不但有記者的所見,也有記者的所聞,還有記者的所思,表現手段多樣,鏡頭語言豐富,達到了“聚焦準確,畫面清晰,動靜有致,主題集中”的要求。 文章開宗明義地說,在省城建設管理工作會義上記者注意到,“今年的城建會與往年有三個‘不一樣’:會議名稱變了,會議主題變了,參會單位多了!蔽恼碌膶дZ不拐彎抹角,不講任何過渡性的話,開口就直奔“三個不一樣”這個主題。 接下來,作者逐個分析證實“三個不一樣”的具體內容。 第一個不一樣是“濟南市”變成“省會”。 過去這種會議的全稱是“濟南市城市建設會議”,而今年的會議卻將“濟南市”改成了“省會”。記者認為,會議名稱的改變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和濟南市委、市政府強化省會意識,加快省城發展速度的決心。 第二個不一樣是“建設”變成“建設管理”。 “建設”變成“建設管理”,說明會議的主題不一樣了。記者寫道:“省市領導發言時,在談建設的同時,均把如何進行城市管理作為重中之重。一位參會的同志講,以前省城建設工作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誤區,導致城市管理層次和水平較低。會議主題的改變,說明省城已將管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個不一樣是參會單位大“擴容”。 “往年的濟南市城建會議只有濟南市有關部門參加,而今年的會議參加單位“大幅”擴容,不僅主席臺上坐著不少中央駐濟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臺下也設了中央駐濟、省直單位代表的專席! 這篇新聞特寫通過新穎獨特的新聞視角,采取鮮明生動的具體事實,運用簡練準確的新聞語言,僅用不足千字的精當縮寫,就將這次會議的特點、意義、影響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了。 《齊魯晚報》的這次會議報道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思路要寬,形式要活。對會議的報道不要完全依賴于消息這一種形式,對某些有特點的會議、重要的會議,對某些消息里面容納不了的內容、不便容納的信息,除了正常會議消息報道以外,就應該運用小巧活潑的特寫、專訪、花絮等新聞形式予以錦上添花,其影響不一定比消息差。 要在選題立意上下苦功夫。特寫不難寫,專訪也容易,但要寫好就不是一日之功能辦到的,關鍵是要抓住問題的核心,摸準觀眾的看點。要選好題立準意,一是要準確地把握宣傳工作的大局,就是常說的準確領會上級的指示精神,選準題目;二是要通過思考觀察,努力挖掘并且精當選取富有說服力的鮮活事實。 要善于學習。學習,不但要向書本學,向周圍的同事學,向專家學者學,還要向其他新聞媒體的高手學,留心處處有學問,真要是留心了,就會處處長學問。 (濟南)張華生 劍勇 張華生:男,濟南電視臺高級編輯; 劍 勇:男,濟南電視臺高級編輯。
|
|
|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