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1月5日訊 記者近日在果品批發市場采訪時發現,一向身價高貴的冬棗連日來竟被很多批發商低價拋售。一時間,昔日的“搖錢樹”竟成了很多人賠錢的代名詞。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果販盲目囤積冬棗帶來的惡果。
批發價降到幾元錢
昨天上午,記者在濟南市堤口路果品批發市場冬棗交易區看到,批發冬棗的攤位有四五十家之多,而前來購買冬棗的商販卻是稀稀拉拉。據了解,現在冬棗的批發價格大都在每500克3元到9元之間,優質冬棗的批發價每500克也不過15元到25元左右。
長年經營冬棗的批發商左月平告訴記者,一般冬棗的儲藏期在3個月左右,而現在市場上所銷售的冬棗基本上都已經達到了這個儲藏期限,再不拋售,過幾天很多冬棗就只能白白當垃圾倒掉了。
商販的夢想落了空
據了解,2003年春節前夕,濟南市場上每500克優質冬棗的最高價曾賣到了創記錄的360元,就連普通冬棗的價格也在每500克20元以上,達到了近幾年冬棗價格的最高峰,儲藏冬棗的商販賺了個盆滿缽滿。
家住無棣縣車鎮鄉的劉洪志告訴記者,他在2001年辦了當地第一批保鮮庫。去年,自己存了4000余公斤冬棗,因收購價低,行情又好,直接獲利近3萬元。可自己今冬沒有了去年的好運,存到現在,好點的冬棗每500克也僅能賣到6元左右,扣去庫中爛掉的500余公斤冬棗的成本和兩個多月的電費,今冬賠本是肯定的了。
大量囤積是貶值主因
就今冬冬棗市場出現的不正常現象,記者電話采訪了沾化縣冬棗協會會長平殿三。平殿三告訴記者,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盲目跟風,今冬沾化建成的保鮮庫數量相比去年大大增加,結果造成了收購期高價搶購的現象,很多冬棗還未到采摘期便被摘下了樹,使得今冬儲藏在保鮮庫中的冬棗占到產量的95%以上,遠遠高于往年的50%這個數字。但一哄而上的保鮮庫的保鮮技術卻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提高,這又造成了大量冬棗擠在快出儲藏期的年末上市,低價拋售是自然的事情;二是2003年雨水較多造成冬棗含糖量下降,冬棗的品質不如往年。據平殿三會長稱,沾化縣政府在不久前已經就此問題召開了座談會,座談會中討論的話題之一就是發展冬棗經濟應該更具理性,不能盲目跟風。
(王高峰 郭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