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炒熱了學區房?
學區房,一個特殊的名詞,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學區房”的概念近幾年才受到關注,它的產生與“就近入學”的招生政策緊密相關。采訪中,很多家長向記者抱怨,最近幾年,學區房越炒越熱,似乎現在不買房擇校就是對不起孩子。盡管大家說起學區房心情復雜,但卻從未停止過看房的腳步。

在一房產中介,學區房的出售信息被掛在了顯眼的位置重點推薦(資料片)記者王曉峰攝
【教師反應】
擇校生家長頻“打招呼” 班主任表示壓力很大
“明確學區限制擇校生之后,我們也可以稍微松口氣兒了。”濟南一所熱點學校的班主任老師說,擇校生家長頻“打招呼”,讓她和同事們都感覺壓力很大。這名班主任老師表示,擇校生大多是“有關系的”或者“有錢的”,“這部分學生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比起片區內的家庭來說,在人情往來以及財力方面都進行了投入,所以必然想要一種‘回報’,就會給老師‘打招呼’要求多‘照顧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位老師說,“我們也想課堂上盡量每個學生都能提問一遍,但是擇校生增多,班額太大,老師根本照顧不過來。”
【原因調查】
80后父母自感從小競爭激烈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當年上小學、初中的時候都是在母親單位的子弟學校,接觸的也都是鄰居和母親同事的孩子,雖然大家都知根知底玩得很好,但是圈子還是太窄。”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出生于1980年的小孟表示,“考學、就業、買房,是我們這一代的‘三座大山’。”小孟說,“找工作沒趕上包分配,買房沒趕上福利分房,我們這批年輕人壓力太大了,所以希望給孩子盡量創造一個好一點的條件,讓他們以后的生活能盡量輕松一點。這就需要從一開始上學就給孩子‘鋪好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此外,小孟也坦言,在孩子入學方面,確實有點“攀比心理”。“每當聽說別的同學朋友的孩子進了好的小學,都會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上一個不好的學校,面子上也過不去。”
“社會關系要從娃娃抓起” 家長希望借機拓展社交圈
“我們想要讓孩子上‘名校’,其實并不是單純看重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畢竟小學階段孩子還不定性,再說學校之間教學質量也相差不了多少。”一名從兒子讀幼兒園期間就不惜每天穿過半座城送孩子去“名園”的家長李女士說。“好學校的學生家長素質相對高一些,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好一些,有這樣的父母‘鋪路’,這些孩子將來繼續求學、就業等方面也會順利很多,平臺好。”李女士說,“我上小學時在父親單位的子弟學校,接觸的也都是父親同事的孩子,圈子太窄,社交圈太小了。”“別看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小,但是畢竟也是朝夕相處六年,孩子們的感情會很深,這些同學將來都是孩子的社會關系。”李女士表示,“作為家長,我們之間也會通過QQ 群交流,久而久之也成了比較熟悉的朋友,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家長的社交圈。”
【追溯源頭】“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衍生品 最近幾年才備受關注
學區房,一個特殊的名詞,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學區房”的概念近幾年才受到關注,它的產生與“就近入學”的招生政策緊密相關。采訪中,很多家長向記者抱怨,最近幾年,學區房越炒越熱,似乎現在不買房擇校就是對不起孩子。盡管大家說起學區房心情復雜,但卻從未停止過看房的腳步。
學區房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興起的?記者了解到,其實,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是每一個當父母的心愿。上世紀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其中第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那時,大家的住房基本都是單位的福利分房,對自己買房子毫無概念,也沒有經濟條件。單位的房子分在哪里,孩子就在哪里就近上學。而且當時很多學校、工廠都創辦子弟學校,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學,家長放心,同學之間相互熟悉,孩子們也學的高興。
1998年,中國住房制度改革實施,其中要求停止單位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為商品化。從此,房地產業迅速崛起。大家開始尋找合適的樓盤。而隨著教育部門提出的適齡兒童“就近入學”的政策,加之老牌名校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學區房也悄然升溫。
2幾年前的早期“學區房” 2004年8萬入手,6年后24萬賣出2004年,為了讓女兒上學方便,市民張女士買下了樂山小區內的一套二手房。“當時我們家住在北園大街附近,為了讓孩子上個相對好點的學校,擇校進了南上山街小學。但每天接送孩子成了大問題,因為家遠,孩子每天早上都要比其他同學早起1個小時,我看著都心疼。”張女士有一位朋友當時做房產中介,“有一次她給我說樂山小區有個房主想賣房子,位置離孩子學校很近,還是南上山街小學的‘學區房’,買了絕對虧不了。”
張女士有些動心了。但看過房源后,她的心卻涼了半截。“那個樓很老了,一層樓上住8戶,要賣的那一套房子是2樓,31平米,采光很差,也沒有暖氣、煤氣。”盡管如此,考慮到這房子位置的特殊性,張女士還是買下了它。轉眼到了2010年,女兒初中畢業,張女士打算把這套房子賣掉。
“當時在中介掛了沒幾天就賣出去了。24萬成交,比買的時候翻了三番。”張女士說,買房子的是一對孩子剛2歲的小夫妻,“他們在濟南別的地方還有一套大房子,買這套房子就是為了把戶口趕緊落在這里,將來孩子能上南上山街小學和育英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