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那些事 一套房子掛五六個孩子戶口
學區劃分本意是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但近年來,學區房炒成天價,考驗著家長們錢袋的深度,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9日,濟南市教育部門首次明確,向社會公示學區劃分。“從上世紀80年代初濟南明確學區劃分,本意是讓義務教育公平可及,但之后出現擇校、托關系等現象,卻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原濟南市經五路小學校長陳莉說。

天橋區北坦小學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吸引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前來就讀,該小學19日也公布了學區范圍。 記者王鋒 攝(資料照片)
□記者 李永明 實習生 李巖
學區劃分本意是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但近年來,學區房炒成天價,考驗著家長們錢袋的深度,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9日,濟南市教育部門首次明確,向社會公示學區劃分。“從上世紀80年代初濟南明確學區劃分,本意是讓義務教育公平可及,但之后出現擇校、托關系等現象,卻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原濟南市經五路小學校長陳莉說。
談學區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
1981年,陳莉調到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當老師,當時的經五路小學還“貓”在一片錯綜排列的平房之中。“在我的印象里,濟南從上世紀80年代初明確學區劃分。當時,國家改革開放,恢復了高考,家長們越來越重視教育。”陳莉說,上個世紀80年代,經五路小學的學區大概就是三里莊、經六路的一部分和糧食局宿舍一帶,以后固定下來,只有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微調一次,之后就沒有大變。
陳莉說,以前是有重點學校的概念的,經五路小學是省、市、區重點學校,成為家長選擇的大熱門;但義務教育是全民共享,從教育資源平均分配的角度考量,劃分學區的最初目的是保證居住在學校周邊的孩子們就近上學。
談摸底
從看戶口到“捆綁”房產證
現在,每所小學開學前都會對學區適齡入學兒童進行摸底調查,這一“傳統”由來已久。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經五路小學走在推行素質教育前列。陳莉在招生走訪中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比如“空掛戶口,一家多戶”。“不少家長為讓孩子到經五路小學上學,想方設法跟住在學區內的親戚、熟人借房子,把孩子戶口遷過來。后來,學校提出來看房產證,他們不惜去造假證件。”
為摸清學區內入學兒童的真實情況,陳莉和同事常常在晚上八九點鐘挨家走訪。剛開始,他們拆穿不少居民“空掛戶”的“花招”,但隨著濟南舊城改造,三里莊小區一帶拆遷,原經五路的一部分學區劃給了其他小學,居住在這條“夾縫”中的家長著急起來。很多其他學區的家庭為把孩子送入經五路小學,也使出各種招數。一次,陳莉走訪一戶人家,驚訝地發現這家人與房間墻上所掛照片長得一點都不像,追問之下,才得知他們是“借房戶”。這種伎倆曝光后,跟朋友借房子的家長更加“小心謹慎”,連影集里的照片都全部換掉。
“沒辦法,有的一套小房子竟然掛著五六個孩子的戶口,我們只能挨家查房產信息。”陳莉說,戶口“捆綁”房產證,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談擇校
經五路小學校長沒讓自家孩子擇校
“最初擇校是沒有多少門檻的,作為熱點學校,很多人打招呼、遞條子,學校擋也擋不住。”陳莉說,這造成學校規模越來越大,經五路小學班額一年年增加,從一個班40多個人慢慢擴大到一個班平均60—70人,班級數量也擴大到40余個。“我印象中當時人數最多的一個班竟有98名學生,冬天孩子們在教室里不能穿羽絨服,多裹一層厚衣服就坐不開。”
當時,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不足,教學樓有的是平房,有的還是危樓。陳莉說,為改善辦學條件,也讓進入學校的擇校生和學區原有的學生相對公平,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對于擇校生有學校開始收取一定數額的費用。“瘋狂擇校背后,也有家長的迷失。”陳莉說,現在的家長認為,只有上好學校孩子才能成功,其實對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才是最關鍵的。
雖然自己曾任校長,陳莉卻沒有讓自己家的孩子擇一所名校,她說,兩個居住在陽光舜城小區的外孫女都是按學區分配就近入學。“從事一輩子的教育,我應該以身作則、遵守規定,而且我認為,家長應該理解和遵從就近入學政策。”陳莉直言,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加大,教育資源分配將越來越公平。“從絕對意義上,學區劃分不可能讓每個家庭都滿意,但它至少能保證孩子起碼的教育權和大部分人的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