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禁擇校,年年擇校:重點校重點班致教育資源失衡
眾多利益之手助推名校膨脹,成為擇校屢禁不止的“攔路虎”。在城市,小學、初中擇校熱高燒不退,重點校“大班額”和“超大學校”隨處可見;在農村,基層學校生源減少、教師流失,父母進城陪讀成風。在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看來,之所以“年年禁擇校,年年擇校”,關鍵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沒有下決心取消重點校、重點班。“解決擇校,說簡單也簡單,沒有重點校,哪來的擇校?”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義務教育不均衡,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意見強烈的聚焦點,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制約教育健康發展的瓶頸。
據新華社電 (記者凌軍輝 張麗娜 王海鷹)“我國大多數縣區的校際差異比發達國家還要大,相當一部分鄉鎮和農村學生成績達標率不到40%。”日前,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兩會上的發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員的共鳴。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種“大樹底下不長草”的怪象該剎剎了!
眾多利益之手助推名校膨脹,成為擇校屢禁不止的“攔路虎”。在城市,小學、初中擇校熱高燒不退,重點校“大班額”和“超大學校”隨處可見;在農村,基層學校生源減少、教師流失,父母進城陪讀成風。
在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看來,之所以“年年禁擇校,年年擇校”,關鍵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沒有下決心取消重點校、重點班。“解決擇校,說簡單也簡單,沒有重點校,哪來的擇校?”
超級名校“廣挖良師”,薄弱學校“苦不堪言”。近年來,為了縮小校際差異,各地推行教師校長輪崗交流,重點促進老師從名校流向弱校。但在現實中,弱校的好老師大多千方百計想調動到名校,實際從弱校流動到名校的老師數量遠遠大于反向流動的數量。
朱永新委員認為,長期以來,在“效率優先、重點建設”的政策導向和錯誤政績觀的影響下,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在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縣區的鄉鎮和農村學生成績達標率在40%以下,甚至低于20%。
相比教師,弱校的生源流失更加嚴重。“有些弱校的學生幾乎跑光了,不得不進行撤點并校。”西部一所薄弱初中的校長這樣描述當前的辦學困境,如果教改改成這樣,談何公平?
“好老師和好學生留不住,長此下去,弱校的教學質量只會越來越差。”全國人大代表姜蘭對此非常憂慮。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義務教育不均衡,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意見強烈的聚焦點,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制約教育健康發展的瓶頸。
“如果好學校都是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孩子在讀,這個格局誰愿意去破壞!”朱永新建議改革現行的教育考評機制,“如果評價教育政績不是看當地最好的學校怎么樣,而是看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大小,相關領導就會去抓教育均衡。”
“解決擇校問題,先要解決縣區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消除縣區內的擇校現象,這就要求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新增教育經費重點向薄弱地區的薄弱學校傾斜。”全國人大代表張學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