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人在一個小山村里,把牛棚、磨房當宿舍,通過人拉、肩扛的方式,將一個個笨重的鉆機安裝到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
六隊人在無圖紙、無經驗并且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在九曲新發現含金石英礦脈48條。為新中國探明了一座18噸的大金礦。
700多人在一個小山村里,把牛棚、磨房當宿舍,通過人拉、肩扛的方式,將一個個笨重的鉆機安裝到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
六隊人在無圖紙、無經驗并且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在九曲新發現含金石英礦脈48條。為新中國探明了一座18噸的大金礦。
1965年冬,寒風凜冽、積雪盈尺。帶著地質錘、放大鏡和羅盤這地質工作的“三件寶”,六隊一行八人登上山東省萊州市的三山島進行常規地質踏勘。
三山島向北突入渤海,只在退潮時有海灘與陸地相連。11天,105件巖樣。隊員們踩著冰冷的海水和泥沙,在海島上進行高效的采樣。最終探明了一處儲量60余噸的特大金礦。這是我國首個特大型蝕變巖型金礦。
“焦家式”金礦的發現像平地春雷,撥開了長期籠罩勘探工作的理論霧霾,打開了金礦勘查的新大門。
理論在全國推廣后,河南、廣東、廣西、遼寧、內蒙古等地相繼發現了眾多該類型金礦。六隊勘查到的黃金總量也從全國1/3變成了1/5。
此消彼長,彰顯的正是六隊的“打樣”作用。
六隊在招遠大尹格莊探獲一處51噸特大型金礦。獲地質礦產部1989年地質找礦一等獎。
施工鉆孔181個,鉆探工作量33218米,1990年,六隊在萊州倉上展開會戰,探獲了當時我國最大的露天金礦,提交金礦儲量28噸,榮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六隊用實際行動,證實了他們“敢教日月換新天,茫茫鹽灘變金磚”的實力。
勘探之初,第六地質大隊鉆探施工已達地下2000米,到了當時的技術極限,仍然觸及不到礦體。
關鍵時刻,隊員們又向地下3000米發起嘗試。最終探明了水旺莊金礦含量:186噸。目前水旺莊礦區仍在進行深部資源勘查工作。








海報新聞記者 王雨萌 威海報道
在靠山環海的煙臺招遠,相傳有這么一個神話故事:羅山腳下住著的人家,每逢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聽到山里面傳出隆隆的拉磨聲。金騾走,磨子轉,磨下的全是蹦蹦跳跳的金豆子。后來山里傳出話來,想要弄到金豆子,就得先尋著那把開山的“金鑰匙”。
1958年,為新中國尋找“金鑰匙”的人——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的前身膠東四隊,首次踏入招遠地界開展工作。
為國尋金 沒人比六隊人更懂奉獻
在六隊,只要談起“尋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滿滿自豪、舍我其誰的神情。自1958年建隊以來,幾代六隊人始終以家國為重,踐行地質報國使命擔當,始終將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為首要任務。
面對記者,六隊退休職工、高級工程師姜洪利回憶起了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在找礦中的經歷:建隊初期,剛從地質學校畢業不久的王化江、朱云德、劉連生、李聞景等同志來到六隊。為了圓滿完成編錄工作,他們一趟又一趟地鉆進早已廢棄的采金老硐。有一次,朱云德差點兒掉進陰氣森森、深不可測的盲井里,他全力扒住一塊突出的大石頭,才沒有繼續下落。“那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采礦老硐,我們工作的確需要不小的勇氣和膽量。”
六隊黨委副書記戰洪雷回憶了當年的艱苦條件,有一年的冬天出野外,礦井內水比較深,有的地方齊腰深,不得不蹚水。“等回到駐地脫下褲子放到地上后,褲子都凍得立起來了。”戰書記笑著回憶道。即使這樣,隊里也沒有一個人退縮。
65年來,六隊一代代隊員把情懷與責任融入祖國山河,轉戰在齊魯大地,跋涉于華夏山水。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斷付出,膠東半島如今才成為了我國黃金生產規模最大的地區,也是世界第三大黃金富集區。
薪火相傳 比幾百噸的金礦還要珍貴
姜洪利回憶起他的師父、老專家王化江帶他第一次出野外,現場畫圖的場景時,眼中滿是敬佩:“師父一手拿著本子,一手拿著筆就把山的剖面圖畫出來了,巖石的走向、花紋畫得精準、到位!”
在敬佩師父高超技術的同時,姜洪利也成了被敬佩的對象。據他的一個徒弟回憶,姜老師對隊員既要求嚴格又大膽任用。他要求新來的大學生每天做野外記錄,“哪里不對,就用橡皮擦了修改,直到符合要求。”六隊高級工程師鮑中義也是姜洪利的徒弟。鮑中義在回憶起師父時稱,“那時候大家都喊我小鮑,師父卻將焦家深部金礦儲量計算這么重要的任務全部交給我負責。給年輕人壓擔子,讓我們快速成長。”不長時間,就探明了焦家深部金礦金資源量105噸。
這份“傳幫帶”的師徒情,讓鮑中義對英雄地質隊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鮑中義看來,正是一代代六隊人傳承著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斷創新金礦找礦理論與技術,才讓這支“英雄地質隊”能夠在六十多年的時代變遷中,一次次創造出黃金探礦史的奇跡。
王化江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徒弟:“洪利對六隊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培養了一批年輕技術骨干,這比幾百噸的金礦還要珍貴。”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培養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獎獲得者、行業大國工匠、中國好人等一批高層次人才
不忘初心 年輕一代的理想在遠方
“背起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懷著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這首《勘探隊員之歌》經一代一代地質隊員們的傳唱,如今依舊嘹亮。
2021年,張朋成為大隊駐蘇丹項目負責人。蘇丹素稱“火爐之國”,熱的時候地表溫度能達到七八十度……面對種種問題,張朋盡職盡責,穩步推進各項工作。談起承擔責任,張朋說這是六隊人一如既往的精神,這里群英輩出,相比起前輩,他仍有較大差距。
六隊探礦工程處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李寬是一名“90”后,年紀輕輕卻已經是“全國技術能手”。入職不久,他便主動申請,前往條件艱苦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進行鉆探工作。深秋的工地上,陪伴他的是枯黃的草原和遮天蔽日的黃沙。后來,他又跟隨隊伍奔赴甘肅。在零下二十幾攝氏度的機臺上,用凍僵的雙手操控著鉆機。李寬坦言:“也曾想過退縮。”最終,他還是因為“初心”留下來。在高考報志愿時,李寬填報的前5所大學專業都跟地質相關。
張朋曾動容地說:“咱們年輕人不是向往詩和遠方嗎?我們的理想就在遠方……千山萬水走遍,地上地下探索。”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正如六隊《文化管理手冊》里面寫的那樣:對于六隊人來說,山就在那里,森林就在那里,沙漠就在那里。一次次跋山涉水,一次次翻越山嶺,一次次風餐露宿,只要能為祖國找到更多的金礦資源,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地出發。
海報新聞記者 王雨萌 威海報道
要問六隊尋金的方法,就不能不提六隊所創的“焦家式”找礦理論。這個理論改寫了以往教科書上“大斷裂帶只導礦不儲礦”的論斷,開拓了找礦空間。
這是我國黃金勘查領域最重要的理論發現之一。該理論在全國推廣后,六隊勘查到的黃金總量從占全國的1/3變成了1/5,此消彼長,彰顯的正是六隊的“打樣”作用。
將地質組建在野外,屢建找礦奇功
“一個單位輝煌很正常,但這么多年來一直輝煌,這是很不容易的。” 六隊高級工程師徐忠華談起六隊的輝煌,臉上充滿了驕傲。他認為,六隊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把地質組全部建到了野外、村里,在一線邊生產、邊科研。“六隊的地質技術人員,在一線收集了膠東地區勘探項目的大量數據。”在這個基礎上,六隊總結形成了“玲瓏式”金礦理論,打開了膠東找礦的新局面。
六隊運用“玲瓏式”金礦理論為國家找到了一座18噸的大金礦,但精益求精的他們沒有滿足。
1965年,六隊隊員冒著風雪從三山島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105個礦樣,有三分之一的樣品能夠達到工業標準!1969年,三山島普查技術負責人張裕之主持編寫的《山東省掖縣三山島金礦區地質勘探報告》通過評審,我國第一個特大型蝕變巖型金礦在這里誕生。
三山島金礦是“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的第一個范例,是“焦家式”理論的發祥地。它的問世,為跳出“玲瓏式”石英脈型金礦,尋找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提供了理論依據。
焦家式找礦理論,給六隊帶來世界性聲譽
1967年2月,李宏驥帶領地質組到民間探訪,發現焦家村一帶有明顯的礦化蝕變現象。他們通過挖槽、鉆探,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基本查明了焦家金礦床的地表地質情況。1967年5月,六隊技術骨干將焦家村資料與三山島金礦資料對比,發現了這兩個礦床是同一類型。于是,六隊提出今后找礦不要把精力放到傳統的石英脈型金礦上,要向破碎帶蝕變巖型轉移。
從前,六隊每年的黃金探明儲量都在2噸左右,戰略轉移實施之后,每年的黃金探明儲量開始成倍、十倍、數十倍的增長。
1985年,六隊創立的《焦家式新類型金礦的發現及其突出的找礦效果》,與“兩彈一星”同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2年,六隊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榮譽稱號,成為全國地礦系統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焦家式金礦的確立
“膠東大尹格莊超大型金礦床找礦技術方法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榮獲中國地質學會2022年度地質找礦重大成果
“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推廣后,相繼在廣西、廣東、河南、內蒙古等十幾個省區開花結果。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的金礦地質專家前來考察學習、學術交流。
自主創新,每一條尋金之路都踩出自己的腳印
一代又一代六隊人順著“尋金夢”連成的階梯,登上我國金礦勘探史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像“焦家式”理論一樣,六隊找到的礦,往往都伴生著獨創的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其找礦史其實是千淘萬漉、吹盡狂沙的科技攻關史:
——熱隆-伸展成礦理論:在地質碰撞過程中,壓力溫度改變,深部熱液上來,金礦很容易在這條帶上跑,所以必須緊盯。
——階梯式成礦理論:含金熱液在構造緩的地方更易沉積成礦,陡的地方則不易存留,所以打鉆必須選緩處打。
——端元成礦理論:引入物理化學概念,在膠東金礦研究中是一個創新。
——遼上式黃鐵礦碳酸鹽脈型金礦床式:突破了“碳酸鹽脈中基本不含礦”的常規認識。
……
如今,為了進一步提升年輕人的科技創新能力,六隊建立了多個實驗(工作)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十余個創新平臺,組建了10支科技創新團隊,與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多所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用合作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平臺,為新一代六隊人鋪設了成才之路。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取得一批SCl核心期刊論文、學術專著、發明專利等成果
六隊的每一次探礦突破,都源于自主創新,每一條尋金之路,都踩出了自己堅實的腳印。
海報新聞記者 王雨萌 威海報道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加大。膠東地區地表礦和淺部礦(地表下500米以淺)基本都已開采完。在這種形勢背景下,向地球深部進軍成為必然。
為國家找金礦、找好礦、找大礦的雄心激勵著六隊隊員們。
“就看你有沒有本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六隊正在經歷無礦可找的低谷期。但即使在這段時間里,六隊仍然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六隊高級工程師徐忠華回憶稱,隊里把專家送到礦山上當顧問。“既可以保證有穩定的收入,又能在開礦的過程中了解礦體探采的新變化,掌握更多詳細的一手數據。”
當時許多地質工作者都離開了這個行業,然而六隊的技術骨干絕大部分都留了下來。這些技術骨干也成為后來向深部勘探中堅力量。
2003年,六隊黨委提出了大膽的設想——在萊州深部進行找礦,先于國家決策進行深部找礦探索。其實,上世紀90年代,由六隊承擔完成的山東省金礦儲量預測成果就顯示,在地下500米至1500米空間,應該有數量可觀的黃金儲量等待探明。理論有了,那么有沒有手段打下去看看呢?退休職工、高級工程師姜洪利說,“(深部找礦)就看你有沒有本事,看你能不能找出來。”
五朵金花次第開放
深部到底有沒有礦?有的話去哪里找?一個深部500米鉆孔大約需要50萬元,資金哪里來?畏首畏尾總不是辦法,還是得干起來。隊黨委表示,無論如何也要籌集資金,做好深部勘探。
2005年,在山東省地礦局黨委的支持下,六隊拉開了萊州寺莊會戰的序幕。2006年,六隊探獲萊州寺莊特大型金礦,探明儲量金51.83噸。“這是咱們國家攻深找盲部署中找出的第一個深部大礦。”姜老臉帶自豪地一再跟記者強調,“我們是第一個!”因為率先實現全國“攻深找盲”戰略突破,六隊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筆批示祝賀。
載譽奮進,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六隊連續探獲了焦家深部、朱郭李家、紗嶺、西澇口、水旺莊等13個大型、特大型金礦。膠東地區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富集區,六隊創造了黃金找礦新輝煌,有力支撐了我國黃金戰略儲備。
繼續向著地球深部進軍
2022年2月,“山東省招遠市水旺莊礦區金礦勘探”項目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21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標志著我國第三條千噸級控礦斷裂帶——招平斷裂帶誕生。2022年6月,六隊在大尹格莊金礦鉆探出3120.35米的深度,這是他們三年內第三次刷新全國小口徑鉆探同類型鉆孔鉆進效率紀錄。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鉆探新疆首個干熱巖勘查項目
目前,六隊的鉆探進尺已超過500萬米。六隊施工的超3000米鉆孔有3個,超過2000米的鉆孔達98個。
本次記者奔赴煙臺采訪時,一個目標深度2300米的勘探項目正在進行。“這個機臺目前已經打到了1200米。”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專家、高級工程師董澤訓介紹,“往下打鉆是想驗證深部到底有沒有金礦存在。”
談及未來發展方向,六隊黨委書記、大隊長丁正江介紹:“根據我們的勘探,2000-3000米之間還有廣闊的找礦空間。”青年人李寬也認為,未來還是要研究超深部鉆孔和科研鉆探,他說,“隨著地下勘探深度越來越深,要施工很多超深鉆孔,現在還有很多技術瓶頸需要我們去一一攻關。”
海報新聞記者 王雨萌 威海報道
進入新時代,六隊由“單一專業”發展為“多業并舉、齊頭并進”,做專“大地質服務”,融入社會各行各業,逐步構建起“大地質、大資源、大生態”工作新格局。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如今的六隊能“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利用遙感系統數據進行找礦;“入地”則是六隊的老本行——地質找礦;“下海”則是近幾年,六隊利用專業技術,為陸海統籌規劃、海洋牧場建設、海島資源保護等提供了專業技術支持。
走出膠東 地質找礦技術走向世界
“我們是受蘇丹政府邀請過去的。”面對鏡頭,六隊駐蘇丹項目負責人張朋充滿自豪。自1998年開始,六隊就承接了中建蘇丹項目。2021年6月份,六隊組織地質、鉆探、化驗等十余名技術骨干再次趕赴蘇丹,組建駐蘇找礦項目部。六隊踏實的作風、超高的效率、專業的素養,贏得了合作方與當地政府的高度評價。2022年1月29日,中國駐蘇丹大使馬新民在致蘇中資機構人員和華僑華人的新春慰問信中,特別指出:“山東地質六隊在蘇建立‘礦產品分析實驗室’,極大地提高了蘇丹礦產品化驗專業化、國際化水平。”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在蘇丹開展地質勘查
從蒙古高原的低山丘陵區奮戰到青藏高原北緣的山谷,探礦工程處副主任李寬,在地質征戰中完成了由鉆工成長為鉆探技術帶頭人的蛻變。2022年8月,他趕赴貴州赫章縣開展工作。項目地處喀斯特地貌區,地層復雜多變,鉆探不時會打到溶洞。面對這樣復雜情況,他勇于創新,攻克難關,敢打敢干,得到合作方的高度認可。“目前工作開展得非常順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李寬對記者說。
上述兩位年輕隊員的經歷,是六隊把地質找礦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六隊助力西部的開發與建設,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現在,六隊在非洲的蘇丹、尼日利亞和我國的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仍在進行著地質勘查工作。六隊的找礦足跡已遍布國內二十多個省區和境外十多個國家。
是找金的先鋒隊 也是生態的守護者
“搞勘探,首先要注意對生態的影響。”采訪中,六隊原副隊長兼總工程師周明嶺說,近年來,六隊始終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己任,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高質量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六隊接手了里口山地區采礦區域廢棄礦山的修復治理工作,精心編制設計方案,用2年時間分2期對區內32座廢棄礦山進行了綜合整治。如今,走進里口山風景區中心的佛頂路沿線,往日滿目瘡痍的山體,早已是山明水秀,鳥語花香。2023年7月,該項目入選“山東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典型案例”。
讓“荒山”變“景山”,讓“窮山”變“金山”,六隊人從事的不僅是簡單的礦山修復,而是結合區域生態建設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近年來六隊承擔了威海市半數以上的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從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水文地質、生態地質、海洋地質、實驗測試、測繪地理信息與地質大數據開發應用等領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地質服務。
譜寫地質報國新篇章 優勢產業齊頭并進
近年來,六隊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六隊隊員在榮成市人和鎮何家村走訪時得知:該村多年來飽受供水不足之苦。六隊決定打一眼高質量的深井來服務村民。去年以來,六隊已為12個村打井施工15孔,有效解決了5600余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以及3800畝土地的灌溉問題。受益村民說,六隊把好事做到了他們的心坎兒上。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為威海村民打井獲得當地的贊揚
在清潔能源勘查方面,六隊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省級基礎地熱參數數據庫。2018年承擔的“山東省招遠-棲霞-蓬萊地區深部地熱資源調查項目”在地下1356米處探獲126.8°C的高溫巖體,是國內同類型地熱資源在同深度溫度最高的。
在測繪地理信息與地質大數據開發應用方面,六隊主要從事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不動產與界線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海洋測繪等工作。擁有無人機、無人船、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各類儀器設備50余臺套,建有模塊化大數據機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新時代賦予地質工作者的新使命,六隊始終扛著“英雄地質隊”的大旗,以昂揚的姿態續寫新輝煌,為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