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海報新聞
楊振勇
手機查看
編者按: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發源地,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這片土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齊魯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齊風魯韻,文脈相承。海報新聞即日起推出《文脈可道》系列作品,在文化“兩創”實踐中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創新手段講好文化故事。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交融,一幅幅文化大省的新時代美麗畫卷在齊魯大地正徐徐展開。
生活在黃河灘區的孩子,面對母親河傾聽黃河的故事。
海報新聞記者 楊振勇 報道
天下黃河幾道彎,幾道窄來幾道寬,幾道灣里能跑馬,幾道彎里能行船……生活在黃河灘的孩子對這首黃河謠十分熟悉,唱的是黃河流域的故事,黃河兒女經歷的苦難、不屈的斗志,詮釋了黃河兒女的生活與情感。
航拍黃河梁山段(資料圖)
這里是黃河山東梁山段,黃河與大運河縱橫在此交匯,這是一片歷史厚重的土地,有著黃河的悠遠、運河的暢行,孕育出了豪放忠義梁山人的品格。這一段黃河,雖僅有30.2公里的長度,卻有著不一樣的精彩。
梁山黃河河務局黑虎廟管理段“合龍處”石碑
在梁山黃河人和沿黃群眾心里,黃河是一條難以制服的蛟龍,在梁山黃河河務局黑虎廟管理段至今留存著“合龍處” “功德碑” 等兩塊石碑。據梁山黃河河務局工作人員劉凱月介紹,“合龍處”碑記載著決口堵復的動人一幕。1925年秋,黃河遭遇特大洪水,勢如猛虎,一路東下,沖決黃花寺(今屬梁山)金堤,這次水災殃及東平、鄆城、汶上等八縣,給沿岸200余萬群眾帶來巨大災害。當時受災八縣聯名出工出資,共計六十余萬元,動工百萬余人,堵住了決口。治理黃河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后,黃花寺雖經歷了多次險情,但經過加固修復,沿黃群眾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梁山縣黑虎廟鎮民兵連紅色展館
這片洪水漂洗過的土地,承載著悲歡離合,也哺育了大河兒女。1947年6月30日,那個黎明前的夜晚,劉鄧大軍在此強渡黃河,千里躍進,連戰連捷,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梁山縣黑虎廟鎮黃河民兵宣講員張曉彤介紹說,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在梁山蔡樓渡口強渡黃河,留下了讓梁山人引以為榮的“將軍渡”。這也成為梁山縣一個膾炙人口的紅色故事。這力量,就是來自黃河文化的滋養。
守護在這里的黃河民兵平時服務黃河治理、急時處置黃河險情、戰時保衛黃河安全,黃河民兵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真正當好“黃河衛士”,守護這方土地的平安。
退休教師劉廣聚平常喜歡在黃河撒網捕魚,這是他退休后的樂事。
家住黃河岸邊的劉廣聚,喜歡在黃河里撒網捕魚,又愛好收藏與黃河歷史有關的古籍、漁獵工具等實物。在黃河民俗文化博物館,以農桑漁獵等大量實物,展示黃河文化、民俗風情和歷史傳說,成為黃河岸邊非常“吸睛”的文化亮點。
在黃河灘區的老屋前,劉廣聚有講不完的故事。
千年黃河千年患,黃河給下游的百姓帶來哺育的同時也有災難,生活在這里的先民,與災難斗爭的過程當中,凝聚了智慧,當地民居用磚砌起了幾個垛,墻是用高粱秸夾成的籬笆糊上泥,當黃河水來了之后,把籬笆推倒,黃河水從中流過,等大水退去之后,再重新建籬笆居住,不影響房子的安全。
古往今來,梁山人民在與黃河天險的斗爭中,不斷積累智慧,筑高地而居,逐漸形成現在的堌堆文化、房臺文化。現在仍有村民居住在房臺上,房屋設計也是應對黃河洪水的智慧見證。
在灘區的居民,這里是她們生活的家園。
在耕種勞作中,灘區群眾發明了一些生產工具,應對黃河的水患。退休教師劉廣聚說,以耬滑為代表的生產工具在其他地方是見不到的,這是黃河灘區特有的一種播種工具,因為黃河水帶來了大量的泥土,水分較高,常用犁耙無法適用,采用這種耬滑播種,即適應了黃河灘區的土地,也給生活在這里的群眾帶來了豐收的希望。
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山花鼓戲傳承人師尚河、張鳳蘭夫妻用民間藝術唱出對這方土地的熱愛。
劉廣聚老人繼承祖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烹飪技術,美食中以烹制黃河大鯉魚、當地野菜等美食名揚黃河兩岸,吸引居民驅車前來品嘗美味。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山花鼓戲傳承人師尚河、張鳳蘭,用魯西南方言,取材當地民間故事,形式活潑,有韻有味。一代代人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鄉土路,走出黃河灘,這里是一種鄉愁記憶。
梁山縣黑虎廟鎮非遺梁山佛漢拳第十一代傳承人丁清雅向孩子們傳授武術,傳承著忠義文化。
外地人來到灘區,看到舒緩的河水,綠油油的莊稼,村莊里雞鴨成群,炊煙裊裊,好一派田園風光!
滔滔黃河奔流向前,流經30公里歷史厚重的土地上,生長在黃河岸邊的群眾,擁有著非凡的智慧和樸素的品質,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梁山黃河人正以特有的氣質,傳承著黃河文化,延續著歷史文脈。
責任編輯: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