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海報新聞
手機查看

6月6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齊村鎮公路邊上,棗莊農民辦的李錦調查研究展覽館與齊村文化驛站同時揭牌。
這個層次最低、花錢最少、條件最為簡陋的展覽館卻引起社會的關注。這個以320張照片反映調查研究的展覽館,內容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李錦調查研究五十年的經歷,包括發生在中國改革開放重要節點調查研究的故事。
1982年,新華社黨組和山東省委相繼發出《關于學習和表彰李錦同志的決定》。新華社社長穆青題寫“莊戶人家的好記者”匾額以贊揚他調查研究事跡。他以“一個村莊50天”的蹲點調研形式持續多年。 李錦調研好作風,騎自行車去采訪,被當假記者扣留,睡在炕頭拉家常,點著油燈寫內參,文章送到黨中央,天下人都來參觀……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山東城鄉廣泛流傳。他的調查報告為40多位國家領導人批示。跨越時空,這樣的調研故事持續50年,經久不衰,而且流傳越來越廣,越來越生動。

李錦介紹1982年騎自行車調研被當作“假記者”扣留的情況 。
現在,74歲的李錦安家在沂蒙山區平邑縣九間棚村龍頂山上已經10年,生活在最基層的農民中,做黨在農民中的“溫度計”,心無旁騖,天天在調研寫作。去年發表研討國事的經濟評論172篇,過著“入則深山悟道,出筆引領乾坤”的生活。他的“龍頂悟道”生活,每天都吸引不少黨員干部前來參觀。這座海拔640米的龍頂山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農民楊華先后九次去深山探究。他領著妻兒一起看望李錦。他一家為一個人調查研究所達到的程度而深深折服。他到處向人講李錦怎樣發現萬元戶、怎樣提出九間棚典型與沂蒙精神的故事。

展覽中,《從九間棚典型到沂蒙精神概念提出》單元,引起大家關注。
楊華是滕州市鮑溝鎮農民,今年45歲,家里種著6畝地,每畝地收入1400多斤糧食,一家5口人也能吃飽飯了。楊華平時關心國家大事,李錦寫的微信文章,通常在新聞聯播后一個多小時就出來了。第二天他就向人傳播李錦的觀點。楊華在路邊上有10多間房子,加工板材,因為銷路不好,他就經銷農藥化肥,一年總收入五六萬元。他會修車,做光伏維修,也是電工,也能掙點零花錢。他在2023年拿出2萬元把李錦在沂蒙山的展覽復制過來,把閑置的房子用起來,建起文化驛站。這條路是104國道邊上,古時候是官道,南來北往的人很多,現在被稱為“楊華紅色驛站”。這個宣傳沂蒙精神與李錦調查研究的驛站,很受群眾歡迎。很多人是舉家來參觀學習。
展覽包括李錦在50年來棗莊調查研究的故事,1977年在滕州東江精神、1982年薛城農民王國華80歲考“狀元”、2003年山亭西集村抗疫、2020年南沙河鎮企業抗擊中美經濟沖突自覺行動的調查記錄。

7月1日前,在山東省滕州市鮑溝鎮張埠村,當地學生在村民楊華自建的紅色驛站內參觀學習,接受黨性教育。
最近,楊華覺得應該把李錦調查研究的事跡傳揚出去。于是走遍棗莊各鄉鎮,找閑置的房屋。這個展覽場地,是借的山亭一個企業老板閑置的房子建的,而山亭水庫的展覽館也是借的閑置房屋自費建的。
6 月6 日,李錦調查研究展覽館在棗莊市市中區齊村鎮和山亭區駁山頭社區莊里水庫邊上同時開館。這是繼滕州鮑溝后的第三個調查研究展覽館。

棗莊市國資界、新聞界、文學界、教育界與企業界人士參加展覽開館儀式。
楊華把自己積攢的余錢都用在紅色驛站上了。家里種著地,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并不寬裕,要自己拿錢搞這個展覽館,是要下決心的。展覽館有320多幅圖片,是一個大型展覽館的材料。有的是幾千萬元、幾十間房子,要籌備幾個月,而楊華僅憑著一個人,白天干活掙錢,晚上布展。整個展覽的木工、水電工、瓦工、裝裱工、修理工,都是楊華一個人在干。每一個釘子都是自己釘上去的。刷墻壁、按燈光、貼展布,從頭到尾,每天忙得一身是汗。
這個展覽條件簡陋,做得簡約,可是內容極其豐富。滕州教師陳慶禎說,李錦在基層調查研究50年,破解國家難題。萬元戶是他騎著自行車在村民家里算賬算出來的,扭轉國家信貸危機的建議是用三塊八毛錢的平信發出來的。這些生動的事實,說明調查研究是最好的方法,利在當下,功在千秋。一個農民自費辦了政府辦的事情。

座談會上,滕州市教師陳慶禎發言。
棗莊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原主任、國資委原主任高念文說,李錦老師在2024年仍然發表172篇經濟評論,發表150萬字。他引領國企輿論,保持強大的業務生命力,就因為他長期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了解國情。他被稱為中國國企政策解讀第一人,也是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這個展覽很能說明調查研究與業務成就的關系,有很強的說服力。
中國國資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專家、國企智庫副理事長兼首席專家李錦從飛機經桂林到臨沂,趕到棗莊齊村鎮現場。

李錦與楊華在一起。
展覽開始后召開座談會,棗莊市經濟界、新聞界、文學界、教育界、企業界等人士發言。楊華以僅僅解決溫飽的條件下做出辦調查研究展覽館的舉動,是中國農民的創新性舉動,表明中國農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
而楊華則動情地說,李錦老師以一個南方人在山東基層調研50年,一個70多歲的老人住在深山農民中生活,一年發表100多萬字的資政文章,分文未得。這是為中華民族崛起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愛國愛人民精神。我是這種精神感召下做這件事情的。

山東省棗莊市中區齊村文化驛站商量鄉村振興中文化發展的工作安排。
魏忠富攝影報道
資料
李錦,教授,新華社高級記者。國企智庫副理事長兼首席專家。
2010年后,相繼擔任中國企業報總編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等。
重點做好企業理論政策研究、課題研究、經驗總結等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解讀350多份黨中央、國務院文件與會議精神,去年接受媒體500多次采訪。被輿論界稱為“中國國企改革輿論旗手”“國企政策新聞第一解讀人”。
改革開放以來所寫“思路型”調查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員批示。1982年,鄧小平聽取匯報并稱其對改革“有發言權”。
出版專著《深度》等34部。
責任編輯:楊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