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4
海報新聞
手機查看

2024年7月20日-30日,北京·中華世紀壇。
一場《黃河兒女——王超英攝影五十年原作展》在攝影界、新聞界掀起了層層漣漪。
一位名叫王超英的菏澤女攝影家,也漸漸為人所知。
在為期10天的展期里,關于這場展覽的宣傳覆蓋主流媒體、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等。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作者王超英曾任《菏澤日報》攝影部主任,山東省女攝影家協會一、二屆副主席。從事新聞攝影工作50年來,她扎根家鄉菏澤,持續用鏡頭記錄黃河兒女、關注百姓生活、傳播家鄉變遷。

本次展覽精選了75幅新聞、紀實攝影原作,這些帶著泥土芳香的作品,均采用收藏級制作裝裱,以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技藝,用影像反映了黃河兒女的奮斗蝶變。王超英以此展覽獻給菏澤的父老鄉親,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獻禮。
本次展覽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作為指導單位,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山東省菏澤市文聯主辦。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北京國際藝苑攝影基金會承辦。

開幕當日,王超英攝影藝術作品研討會被布置于展場空間。置身其中的與會嘉賓圍繞王超英作為攝影藝術家的責任擔當、女性攝影家的創作視角、黃河精神與黃河文化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中國文聯書記處原書記、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朱憲民,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日報高級顧問王文瀾,中國國企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專家、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資深媒體人、攝影評論家楊浪,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攝影家于德水,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國際攝影周藝術總監趙迎新,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人民攝影報社長彭哲輝,《中國攝影家》雜志社社長兼主編陽麗君,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五、六屆副會長、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榮譽會長錢捍,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馬千里,本次展覽策展人楊明以及攝影家王超英等先后發言。
現摘編參會嘉賓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夏潮 中國文聯書記處原書記、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人民藝術家的責任擔當
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在本次展覽前言中提到,“王超英是黃河兒女,她扎根生活,關注百姓,記錄家鄉,執著堅守,傳遞情感,與黃河相依,與牡丹相伴,是真正的人民攝影藝術家。”
他將王超英定位為一名人民攝影藝術家,那么我想從一個藝術家的角度談談感受。
王超英作為菏澤黃河邊一位本土攝影家,五十年來用心、用情、用功地記錄生活,歌頌人民,很難得也很不容易,她是一位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攝影藝術家。
藝術家要能夠感悟時代、跟上時代,用鏡頭或其他藝術手段記錄、反映和贊頌這個時代。
王超英的攝影作品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她的鏡頭捕捉了菏澤幾十年的變遷,通過防治水患、改革開放、走向新生活等不同歷史階段的畫面,折射出了國家和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攝影是一個國家的相冊、一個時代的影像史,我們藝術家有責任將這個時代記錄下來,反映出來。無論是我們的中國式現代化,還是我們追求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離不開這些具體的影像和藝術家,這也是我們所有藝術門類藝術家最重要的責任。
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藝術家講述中國故事是最生動、最能為人所接受的,通過我們的藝術家,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生動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一個可敬、可信、可愛的中國形象。王超英的攝影作品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些作品不僅可以在國內展出,更可以跨越國界,向其他國家和民族展示中華民族人民走過的路,以及改革開放前后時代的巨大變化。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動情。這就是說藝術作品要具有現實主義的溫度和人性的深度。藝術家不僅僅是記錄和反映,還要挖掘人性,通過細節刻畫人性中酸甜苦辣、反映人民的喜怒哀樂,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作為藝術家應努力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讓人民的精神充盈起來,并通過藝術作品引領風尚。
1978年6月,山東菏澤李村公社小麥豐收,孩子們在幫助大人看場院。(王超英攝)
王超英作品中的幾個細節場景十分動人:干旱田地里老農民辛勤耕耘的汗水、改革開放后小攤販臉上洋溢的喜悅以及80年代男青年入贅時的情態、改革開放后進行集體婚禮的場景等。這些場景被王超英的鏡頭定格下來,她將自身的情感和社會的情感融入作品畫面當中,通過對細節的呈現、人性的挖掘,讓觀眾動心、動情地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
朱憲民 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
藝術家要創作百姓喜歡的作品
今天王超英的《黃河兒女》攝影展在北京展出,作品生動、真實,我看了特別感動。
我也是拍黃河的,我的出生地離黃河只有二十多里,但觀看了王超英的作品后,感受到她作品內容的廣泛和深入。
在我記憶里,王超英是女性攝影家里唯一一位拍黃河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符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菏澤位于魯西南,這里曾是中國貧窮落后的地區。王超英的展覽作品,記錄了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的時代進程,記錄了菏澤老百姓的勤奮善良。
1983年4月,山東菏澤胡集公社孫莊大隊,新郎到新娘家落戶,大隊為他們舉辦了簡樸的婚禮。(王超英攝)
紀實攝影的功能就是讓我們記錄歷史、見證社會進步。我經常反思,什么是藝術?藝術就是善良、真實,任何藝術門類的藝術家都應該用善良的心來呈現自己的作品。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藝術家要積極弘揚正能量,要創作讓老百姓喜歡的藝術作品,為國家為民族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菏澤有這么一位攝影家能夠記錄當地幾十年的變遷,是很了不起的一種現象。這些應該展現給全國人民,也應該走向國際。
王文瀾 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日報高級顧問
攝影是歷史記憶的時空戳
作為一位女攝影家,王超英五十年聚焦菏澤,記錄下這么多瞬間,很不容易,也讓我感到很震撼。
王超英聚焦家鄉菏澤的這個點,咬定菏澤的青山不放松,一拍就是五十年,這是她最大的特點。這種長期堅持拍攝一個地方,反而展現了紀實攝影的魅力。她的展覽也給我們攝影人一個啟示,即攝影人只有拍你最熟悉的地方,從這些司空見慣的生活中提煉瞬間,才能拍出動人的作品。
攝影是歷史記憶的時空戳,王超英50年間從新聞攝影跨越到紀實攝影的創作走向,對新聞攝影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這兩種攝影對于瞬間的要求不一樣,時效也不一樣。
1989年,山東菏澤王浩屯鄉, 渴望外面的世界。(王超英攝)
對于攝影人來說,要整理半個世紀的作品,哪張用哪張不用,從成千上萬的圖片資料里大浪淘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可以看出對于這個展覽,策展人錢捍、楊明做了非常艱苦的選片梳理和確定主題等工作,同時王超英本人也要面臨著脫胎換骨的挑戰。最終選出的75幅作品記錄反映了一個人眼中一個地區改革開放的影像史記。
最后我想說,我們每一個攝影人都應該用照片書寫史記。
李錦 中國國企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專家、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用影像托起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王超英是生活在黃河下游菏澤的攝影家,閱讀她的《黃河兒女》,大量畫面反映了菏澤人與洪水災害進行斗爭,自然想到“多難興邦”這個詞,想起中國治水社會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菏澤是黃河懷抱的土地。黃河到了菏澤一帶地面都是懸河,帶來的更多的是苦難和災害。洪水肆虐咆哮,上游積水傾泄,下游滔天茫茫。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是一部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的奮斗史。菏澤人正是在解決“善淤、善決、善徙”困難中形成團結、勤勞、勇敢、頑強的稟性。近幾十年菏澤多災,影響最大的莫過于199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與龍卷風,1996年、2003年兩次特大洪峰襲擊菏澤。每次大災,王超英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使她的攝影實踐滲透著一種遇災而起、迎難而上、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精神,這恰恰是黃河文化的本質特征。
菏澤是中華祖源圣地,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菏澤的中原文化、儒文化、水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異常豐富。而王超英的《黃河兒女》立足于自然文化,重點在治水的菏澤人身上,尋求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人類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發展而頑強地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這種治水的自然文化,構成王超英攝影作品的主調。
1993年,山東菏澤鄆城縣,洪水圍困村莊,農民搶運糧食。 (王超英攝)
王超英的作品呈現治水社會的菏澤環境,讓人感受東方文明與治水文化。中國有“治水即治國”的古訓,昭示著我們從治水的歷史視野中發現中國的集體性、社會性與國家性。雖然她在我們面前展現的都是小人物,但是反映的是大文化;抓拍的是小故事,記下的是大歷史;留下的是小畫面,內蘊的是大道理。
王超英作品呈現的治水社會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已經擺脫出一般就事論事的窠臼,而是從更高的文化、社會意識來表現民族精神,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是其能夠“講好黃河故事”的真諦。她的攝影藝術,也是承載菏澤人情感的重要載體和地域親和力與凝聚力的新文化地標。
楊浪 資深媒體人、攝影評論家
以非女性化視角見證社會演進
看展覽與看畫冊的感受不同,展覽呈現出一種平面上沒有的節奏感,而且與人有著交流互動。第一次接觸王超英的片子,就像文瀾所說,她半個世紀聚焦在一個地點上拍攝,很獨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我對畫冊的文字非常在意,包括她本人、她丈夫上官超英以及女兒的文章,從中可以對一個攝影家在影像背后的文化和追求有更多的理解。
接下來說說我的感受。
第一是絕大多數女性藝術家的敘述帶有自述屬性,比如三毛等等的文學作品,但是王超英的攝影是非女性視角的。山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深蒂固的本位文化所在地。但在這個地方她拍的所有東西,如果不說是一個女性,你幾乎讀不到這是女性攝影家拍攝的,我覺得這里是有一個時代文化的特殊烙印,很有趣。
當然展開來說,可以從影像到畫冊里的文字中感受到很多東西,它是這一代人、這一代女性攝影家、女性藝術家們對自己社會角色的給定,他們像男性一樣進入社會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
第二就是我初翻畫冊還沒有看影展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強烈的感覺,就是其實中國的底層和基層有一大批這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在進行拍攝的攝影家。中國有兩千多個縣,每個縣都有這樣的記者。這半個世紀正是70年代中期、80年代改革開放、90年代到2000年以后改革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攝影文化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發展是同步的,出現了許多重要的藝術家,如王福春、吳家林、焦波等。那么今天王超英出現了。每一個最基層攝影家們的出現,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他們在一個特定領域做了長期的影像積累,構成這個攝影家獨特的作品和影像語言。基層的好處就是可以貼近生活,貼近人民。
1993年,山東菏澤水利施工現場,農民義務出工,挖河治水。(王超英攝)
還有一個水利問題。剛才李錦提到,中國是治水的社會。菏澤為什么叫菏澤?它是黃河中游的大澤之處。治水是黃河最大的主題,王超英的作品中有許多治水的畫面。一個優秀攝影家的作品是可以不斷地編輯,不斷地發掘的,影像就是一批視覺檔案資料。
今天時代面對著很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如果說王超英的黃河跟朱憲民老師的黃河不一樣,那么她不但是經歷了那些輝煌的上升時期,還要經歷各種可能的復雜和變化,特別是在這個文化更加多元化的時期。
于德水 著名攝影家、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
王超英50年的河流敘事
看了這個展覽,很有感觸。一代人的攝影實踐取決于其特定的歷史脈絡之下和個人的努力。我也是來自黃河岸邊,長期以來也是以這條大河作為拍攝主題。和作者算是同一個時代的親歷者。
今天的攝影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形態,影像已經無處不在地充斥著我們的現實生活。但,事實是,優秀的影像(紀實)在今天、在當下依然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這是不爭的事實。
展覽的作品和文本的作者介紹,給我留下了兩條并行的脈絡的深刻印象。
一是其作品所呈現的內容。在王超英的這些影像里,我聞到了黃河水的土腥和甘洌,看到了這條民族河流的破壞與創造、暴力與慈愛交織的復雜性格。她是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與由衷地摯愛在講述一條河流與一個民族的故事。
而另一條平行的脈絡是攝影師個體人格精神的堅毅和忘我。因著類似的同時代的從業經歷,我拎得出其間的分量,訪談中的那句話:不要忘了,她是一個女人,也請你忘記,她是一個女人。恰如其分!王超英的人格力量成就了她的攝影。她也正是讓自己不懈地在行動中,用影像彰顯出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這兩條并行的脈絡交織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感動讀者的力量。
作為一個攝影家最珍貴的是她的感受力,這種能力在實踐中常常轉化成為一種發乎自身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在王超英那里又上升到了一種執著敬業的自覺。她在菏澤50年的傾心實踐,半個世紀的堅守,不遺余力地用攝影扎根現實生活,這不僅僅是對家鄉土地的源發熱愛,更是對一條河流和這片土地生命情結的深情告白,她鏡頭里這條自古以來便以其磅礴之勢和變幻莫測的脾氣著稱的大河流淌著時間的滄桑與生命的律動,是蓬勃時代與厚重歷史的交織、碰撞與回響。影像記錄了這片土地在一個變革時代所發生劇烈變遷的一個又一個生活事件,從而成為歷史的痕跡,成為時間的見證和可見的歷史。為一個非凡的時代留下了一段珍貴的視覺記憶。人說攝影是光的藝術,在宏觀的意義上,攝影更是時間的藝術,歲月的流逝,不僅增加了照片的美學價值,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影像對于社會歷史文本的充盈而成為文獻。
1994年,山東菏澤都司鄉,小豬崽進村,引來村民圍觀。 (王超英攝)
在近期學術界對于中國攝影史系統性梳理與構建的討論中,有識之士已發出深切呼吁,在基層長期以來因多重因素而被忽略的歷史影像資源的存在,這些影像,在圖像資源稀缺的歷史時期,尤為珍貴,它們大多源自當時僅有幾個少數機構——如文化館與地方報社——的攝影師之手,留有可貴的歷史影像,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這是一個亟待發掘的寶貴的資源,而且是一個富礦,極具研究和文獻價值。
今天呈現在這里的王超英攝影作品,作為一個個案研究,強有力地印證了上述觀點。這些影像的面世,不僅是對個體藝術實踐成果的展示,更是對中國攝影實踐史的一次重要補充與豐富。對于梳理研究中國攝影實踐史的豐富與完整,具有積極的建設意義。
陽麗君《中國攝影家》雜志社社長兼主編
以點帶面為時代留存影像檔案
中國攝影家雜志曾做過一期女性攝影家的專題,從兩個維度切入,一個維度是女性作為對象是怎樣進入攝影鏡頭的,一個維度是作為女性攝影家是如何拍攝的。對于女性攝影家來說,她們拍攝時可以發揮女攝影家的優勢,但在職場拼殺時,還要摒棄女性的特質。
作為一名女性攝影家,王超英在日常拍攝中摒棄了自己的女性特質,像所有男性攝影師一樣拼搏在新聞攝影的戰場,下洪水、跑基層、搶機位、她的堅毅果決、勇敢無畏體現了中國女性的優良品質,激勵著更多的女性攝影師。
2024年4月,山東菏澤牡丹區百花園。穿漢服的姑娘在景區柔紗撩動,與白發老人擦肩而過。(王超英攝)
王超英聚焦于家鄉菏澤,長期拍攝生于斯長于斯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影像記錄了菏澤五十年的社會變遷和生活變化,成為這代人最珍貴的記錄,以點帶面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也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錢捍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五、六屆副會長,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榮譽會長
研討會由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榮譽會長錢捍主持。與會嘉賓們一致對王超英長期扎根家鄉、持續記錄人民生活、反映時代精神的攝影成就予以肯定,同時呼吁廣大攝影家自覺擔負起攝影人的責任與使命,用心用情挖掘“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用影像書寫史記。
據悉,《黃河兒女——王超英攝影五十年原作展》將于8月16日至9月5日在濟南,9月20日至10月12日在菏澤進行巡展。
責任編輯:楊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