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大眾網
于德水
手機查看

《守望峨莊四十年》錢捍鄉土攝影回顧展論壇

著名攝影家、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于德水發言
錢捍的峨莊影像之緣并且長時間地對一個村莊的關注與堅守,是當代中國紀實影像實踐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當我們面對這一幅幅峨莊鄉親在40年的時光歲月里鄉親們的生活圖景、日常景象,這些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急劇變革,當代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進程的大背景下的鄉村生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山村變遷的歷史,一個地域一段可感可觸的歷史、也是時間的見證、是這個大時代關于農民、土地、鄉土的主題內涵。這是攝影在當代文化意義上最有力量的存在方式。

淄博淄川峨莊上端士村
立足大地的人類,從走出蒙昧的那一刻,一直到今天,我們都沒有離開過農業和鄉村。中國更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度,上下五千年,糧食、農業始終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華夏文明就是從久遠的農耕文明歷史中傳承、衍化而來的,就是在鄉村中國的這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它的立足點就是在鄉土之上,鄉村、鄉土對于中國人來說就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地方,也是這個民族的根脈所在。
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之下的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已經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生活的現實里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地感受了社會發展的所帶來的變化,可從根本上說,深層次里的中國,它的底色仍然是鄉土的。這不僅是在人群數量上,地域面積、或經濟屬性的分量,中國人的文化根脈就是在鄉土里面,中國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對現代化程度的判定,就是看中國鄉村。

1988 峨莊 下端士村
只有在鄉村里、在鄉土上,你才能感受到這個民族從歷史的煙塵中走過來的文化內涵和重量。從文化層面來說,鄉村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活基因。這些基因不可以簡單地以先進或落后進行判定、在今天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之中,它更多是體現出了歷史邏輯中,中華民族的自我特性和生長性,所以這一片土地,也是這個發展時代中觀察、感受和記錄中國的一個切口。《守望峨莊四十年》錢捍鄉土攝影回顧展在某種視角上看,讓人看到了一個錢捍版的“中國在峨莊”。

《父親》1988 峨莊
《守望峨莊四十年》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攝影展,當下社會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對攝影自身的超越性顯而易見。對一個鄉村時代背影的“守望”是錢捍40年的堅持不懈,更是鄉親們于生活未來的歲月守望。長期以來,到農村從事創作成為攝影者一個很通行的方式,很多地方都這樣,創作發表、參展參賽、出版獲獎,都是業內循環式的自嗨自樂。其實,攝影只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只是很少一些人的愛好跟外部社會沒啥關系。今天你站在峨莊、站在這個展廳里,感受卻完全不一樣。這種觀展的體驗于業內是一種罕見,這一幀幀源自母體的影像,是這個山村40年里的鄉塵歲月,時光荏苒,蛻變之后的峨莊,以一個全新的姿態接納了它,讓它在這么一個現代化的殿堂里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在這里,這是她的歷史面孔,觀眾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和他們的后代,影像與現實環境的穿越與交織,畫里畫外、視線在現場景觀的時空轉換,令人想到了時下最流行的所謂“沉浸式”,這里才是最生動的全景沉浸現場,錢捍讓它的作品回到了家。攝影師與峨莊鄉親父老真摯的精神互動,其意義超越了攝影。

《母親》2013年7月7日 峨莊上島坪村
攝影的媒介化是當下文化潮流的時尚亮點,其原本文獻意義上的記錄性,不再被重視。各種式樣光鮮亮麗的當代影像令人目不暇接的今天,面對峨莊40年間這些沾著泥巴、蕩著土塵,浸于鮮活日子里的影像,它對你從視覺到情感的觸及和那種直抵人心的力量絕不是來自“媒介”。它是屬于攝影本體的,這是攝影該有的樣子,錢捍在峨莊做到了,他以40年的堅守,讓攝影呈現出攝影該有的樣子。

2016年4月13日 峨莊 上端士村
近年來業內我們大家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技術發展的更新與迭代了,數字化主導了當代攝影的主體走向,新潮一波接著一波直到現在正當紅的AI。上周開幕的海杰的展覽“更深的藍”和近期很多雜志的封面是當下的最新潮頭。
我個人認為,如果說前些年PS的出現還讓我們既受鼓舞又覺得不知所措的話,那么到了今天的AI,可以說是又到了一個進一步理解攝影的節點了。
AI影像是對攝影的摹擬,是數字生成的“塑料”照片。其對于藝術表達的可能性拓展出了新空間,它與攝影無關。“攝影”與現實社會的關聯性,使其在當代文化格局中,愈來愈受到現代人們的重視。“攝影”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它這種:時間與空間的物理存在形態的視覺化記錄,社會現實的偶然性、瞬間性、不可預見的生活的野性生態,讓攝影成為攝影。這些生活里最鮮活的東西,才是攝影最內在魅力的所在。AI反而讓攝影又呈現出它的價值和意義了。

《守望峨莊四十年》錢捍鄉土攝影回顧展開幕式
攝影史學家 喬弗里·巴欽認為:攝影誕生于人類的渴望,而并非是技術的主導。從人類早期的結繩記事、到原始巖畫,一直是人的“熱切的渴望”(達蓋爾語)。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就是在人類無數渴望的驅動下逐步實現的一個過程。對生活過往的記憶是人類文化的內在剛需。科技進步與發展不應該以人文精神的萎縮和衰退為代價。
攝影所保留的視覺圖像,是“此曾在”也好,或“此曾被摹擬”,重要的是,它人類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和思想的可能與空間。讓人們感悟和觸摸到一種具有價值的精神,從而推動人的前行。
這是攝影對于人類文明的本體價值所在。我以為在這一點上:今天我們在這里談論“重要的不是攝影,談影像的堅守與遺忘”,就是這個主題內涵的意義。
—— 重要的是讓攝影之所以成為攝影的人的初心。
責任編輯:楊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