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網·海報新聞
手機查看
蘇 昕 33歲,淄博。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界最高獎“泰山文藝獎”獲得者(攝影類二等獎)、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攝影報道創作型人才培養”學員、中國日報社《百名攝影師聚焦新中國70年》畫冊入選作者、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參展攝影師、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博山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博山青年攝影家協會主席。
一、視頻作品
葦 場
二、攝影作品
單 幅
1、特殊時期·特殊生活
2、翩翩起舞
3、生活中的層次
4、守護“藍天”
5、規范的城中早市
6、山村的堅守
組 照
1、柳戲母親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亦稱“北調子”,元明時期興起,是中國戲曲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流行于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全國的柳子戲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官方僅存山東官方柳子劇團,民間僅有菏澤民間宋家班。面對柳子戲這個古老戲種后繼無人的困境,菏澤宋家班柳子劇團團長劉自文,毅然決然的承擔起了柳子戲的傳承重任。這不僅是非遺文化的傳承,更是讓接受戲曲教育的孩子們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這不僅是物質的“脫貧”,更是精神上的“脫貧”,劉團長和劇團也在努力著,相信他們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
自幼學習柳子戲的劉自文,對柳戲有難以割舍的感情,5年前,她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投入到了劇團。招收學員,免學費,包吃包住。但是,隨著前途的渺茫和經費的負擔,學員從百余名已減少只有十幾人。
即使這樣,劉團長還是堅持細心培養,對學員依舊嚴格要求。
孩子們早已學會了自己化妝。
孩子們都很用功,年齡最小的“小牡丹”也每天自律的練功。
演出之前學員們向劉團長行敬師禮。
追星、手游也已走近這群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讓劉團長頗感憂慮。
幾年時間,劉團長老了很多,為了劇團的生存,常常茶飯不思。每天除了帶領孩子們練功、演出,還要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洗衣做飯,一忙就到深夜。
雖然徒兒們還是躊躇滿志,但是前方有沒有路,劉團長早已滿是擔憂。
“樂隊”只能依賴簡單的電子設備,小演員們也無法感受樂隊的氛圍。
敢問路在何方,是否布滿荊棘,孩子們用汗水堅持的柳子戲,能否讓他們飛翔……
小學員最小的四歲,最大的15歲,其中有盲人、有孤兒,大多家庭困難,劉團長執著著對柳戲的愛,對學員的愛,堅守著......
2、葦 場
立冬前后,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馬踏湖的萬畝蘆葦進入收獲期,湖區群眾開始對各自承包的蘆葦開鐮收割。
葦農們每天收割的蘆葦,即割即運,而負責轉運和銷售的管理場所,便是“葦場”。
因為湖灘的特殊地形和葦草的收割方式等原因,運輸葦農們收割好的蘆葦,大多沿用馬車的形式,把散布湖區的葦草集中到“葦場”,然后在“葦場”進行集中的整理篩選和裝車運輸銷售。
正是這“小小”的葦場,聯系葦農與市場,把湖區蘆葦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拉長并拓寬了蘆葦產業鏈條,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穩步實現脫貧增收致富。
馬車載著收割好的蘆葦從葦地里駛過。
收割蘆葦的“葦農”
負責運輸蘆葦的趕車人,馬匹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成為自己的“家人”、“親人”,是自己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蘆葦從葦地到葦場的運輸過程。
葦場的蘆葦裝卸
在葦場進行葦草的整理和篩選,不過質量的葦草用途和價格均有區別。
葦場工作的農民,給農民帶來經濟收益,帶動農村經濟。
田江承田師傅不僅是葦場的管理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宮燈”的傳承人,田師傅把自己的技藝無償教給大家,希望“蘆葦宮燈”這們蘆葦的藝術,不僅能夠傳承,更能帶領村里的手藝人從蘆葦編織中收獲經濟價值,開拓蘆葦致富的新道路。
葦場全貌
瑞雪兆豐年,前程好致富。
3、琉璃熱成型:淬煉瞬間締造永恒之美
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在博山。山東博山素有琉璃之鄉之說,琉璃制造在博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制造一件琉璃熱成型作品,博山藝人一般采用吹、塑、展、粘、捻、拉等工藝技術,利用琉璃的流動性、可塑性、粘展性等特點,將高溫熔化后的琉璃液態物質瞬間造型,加工成所需的形狀。由于琉璃的特殊性質,從液態到固態成品的時機轉瞬即逝,所以琉璃制作是爭分奪秒的舞蹈,要在有限的冷卻時間內完成琉璃造型的拿捏。 琉璃熱成型,是一種技與藝高度融合的工藝,是瞬間的藝術。

配料,一般琉璃配料在10種左右,需要在琉璃制作的前一天晚上配料下料。

溶化,熔爐溫度需達到1400℃,過程大概需要13小時左右,使原料完全溶化。排泡,下料溶化后第二天早上進行排泡工序,排除已溶化原料里的氣泡。

琉璃熱成型制作準備的工具。

取料,需要從1400℃的高溫熔爐內進行取料。

取料之后準備進行塑形工序,從小至大循序漸進加料、反復塑形。琉璃一旦冷卻就無法塑型,所以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成型。復雜的琉璃成型還需要反復回爐加溫。

吹制,吹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使用一根中空的鐵管,通過吹氣來控制琉璃成型的大小。

不同的琉璃制品需要用相應模具甚至多人合作而成。

各種琉璃熱成型過程中的光影魅力瞬間。

匠人對琉璃進行一遍又一遍的捻、拉成型,在高溫熔爐的炙烤下揮灑汗水。

由于工作環境在高溫下,所以一般琉璃工作時間是一上午,有些需求量大的情況下延長一兩個小時,所以中午只有短暫的時間吃飯,匠人大多自己帶些快捷餐點,在工作臺午餐。

琉璃塑型之后需要放進專門的爐內冷卻,一般分三到四個爐,設定溫度遞減,三天左右降溫冷卻完成取出。

熱成型琉璃冷卻出爐,需要人工進行精細打磨、拋光,最后完成琉璃成品。
4、村 戲
在魯中山區的鄉村里,有一項傳承多年的民俗:村戲。村戲種類包括京劇、五音戲、梆子戲等等,演員都是本村村民,以言傳身教一輩輩傳承的技藝表演。有時也跟臨村“互動”,派各自的隊伍去臨村演出。由于經費的緊張,包括出場的道具、服飾,再到化妝的顏料等等都是廉價品,再加上表演環境的簡陋,在村頭扎上簡易棚就開唱,夏季高溫,冬季嚴寒,對表演者都是極大的挑戰。
由于網絡媒體的發達,農村唱大戲的少了,看戲的農民也少了,總之在農村搭臺唱戲的事兒越來越少了。

在村頭搭好舞臺之后,演員和工作人員集中在臺前吃飯,為接下來的表演做準備。

沒有預告,節目單就用粉筆寫在黑板上。

演員在簡陋的環境下進行化妝。

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有些配角直接不上妝,或者頂多戴個廉價面具就上臺。

演員在“舞臺”后面進行“彩排”。

演員在村委大院里留影。

樂隊在做最后的協調拿捏。

演員的“臺詞本”。

有些情況也把本場的題綱掛出來,圖中演員在上臺前練唱。

臺前與幕后。

村戲演員帶妝照。

演出一場就是幾個小時,一天下來三、四場,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圖為演出結束,演員帶著十分疲憊的神態返回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