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人民日報
木須蟲
手機查看
木須蟲
隨著廣東廣州首批綜合高中試點校的學籍互轉工作結束,一批學生開啟了全新的學習生涯。有的告別普通高中,奔赴中職校園探索技能之路;有的從職業教育轉身,進入普高校園學習。
這一嘗試在職普分流的教育圖景中,點亮了“二次選擇”的微光,打開了職普融通的新空間。要讓其持續順暢運轉,還需要政策、學校與社會各方同向發力。
改革推進仍需破除多重障礙,比如學分互認。真正的職普融通需建立學分等值互認體系,使技術課程與學術課程具有同等升學效力。其次是社會觀念轉型滯后。扭轉偏見需要政策引導,也需要成功案例的示范效應。當職校生通過技能競賽、春季高考實現優質就業或升學,才能消解對職教的誤讀。
完善學籍互轉機制,需系統性政策支撐。一方面,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補齊師資、設備等短板。唯有職普教育質量實質對等,雙向流動才能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優化制度設計,探索多次學籍轉換機會,簡化流轉程序,讓“選擇”更便捷、更靈活。
教育的本質,在于讓每個獨特的個體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當職普壁壘消融,當技能成才被更多人重視起來,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助力多元發展的階梯。
(摘編自《福建日報》,原題為《“學籍互轉”搭建普職融通“旋轉門”》)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