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人民日報
丁慎毅
手機查看
丁慎毅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的普及,侵犯隱私事件時有發生。如何有效防范“天空之眼”凝視私域,成為一道新的治理課題。
有人錯誤地認為,只要拍攝者不在現場,就能逃脫法律責任。其實不然。有媒體曾報道一起“飛手”利用無人機偷窺他人隱私的案例,涉事者被處以行政拘留。但從現實情況看,無人機偷拍難以防范,維權成本高,遏制非法偷拍并非易事。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對不法分子形成有力震懾。
防范無人機偷拍,需強化源頭管理。時下一些電商平臺出售的改裝無人機,拍攝精度較高,具有紅外熱成像功能,足以“穿透”普通窗簾的遮蔽。控制無人機“亂拍”,必須嚴管非法生產改裝行為。
發展低空經濟,不能有“先飛起來再說”的僥幸思維。建立低空規則,不是小題大做。及早防治無人機偷拍,正是為了讓行業更好發展。
(摘編自《廣西日報》,原題為《及早防治無人機偷拍》)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