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理論課題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在時間上表現為一個連續不斷地實現其階段性目標的歷史過程,在空間上則表現為一個個的區域性目標朝著既定方向的分別達成,正是圍繞一系列目標展開的各項建設事業,匯聚成了一曲雄壯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交響曲。在山東,自九屆黨代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為目標的9500多萬人民,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緊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加快推進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
一、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是著眼于全國發展大局的科學定位
山東是中國的山東,山東之于全中國,是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對于山東這樣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大省而言,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科學謀劃自身的定位,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山東的發展,也影響全國的發展。站在全國看山東,山東的經濟社會發展,是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堅持并善于把山東的發展置于整個國家發展的大局之中,才能獲得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并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服務國家發展,為國家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何謂國家發展的大局?就是一個國家在較長時期內的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就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而言,按照中央的部署,就是在今后較長時期內,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實現如下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概而言之,所謂全國發展的大局,就是科學發展的大局。
回顧山東確立并實施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的過程,無不體現了在國家科學發展的大局中謀劃自身發展定位這一根本要求。早在2008年7月26日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姜異康同志就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第一次作了全面闡述,明確指出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總要求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山東實際相結合的一項戰略任務。在2009年9月8日山東省委黨校的秋季開學典禮上,姜異康進一步指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必須“強化在國內外發展格局深刻變動中謀求發展的大局意識,強化為全國科學發展作貢獻的責任意識”。姜異康書記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山東在謀劃自身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大局意識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
在這一過程中,對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先后得到國家批準與實施,成為兩大國家級戰略。這兩大國家戰略的確立,是山東努力自覺與國家全局發展相銜接與結合的重大成果。
我們必須站在國家科學發展大局的高度來認識山東的經濟文化強省戰略,認識到山東所確定的強省建設戰略,是山東科學發展的戰略載體,是全國科學發展的一部分,是山東推進科學發展的責任和擔當,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自覺把山東自身的發展與全國的發展統一起來,就能確保山東的發展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進。
二、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是立足于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基礎上的必然選擇
無論是對全國還是各省各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及戰略規劃的確立,要符合兩個要求:一是所確立的目標必須有強大的感召力,從不斷全面滿足人民的需求出發,充分鼓舞起人民投身建設事業的抱負和激情;二是所確立的目標與規劃必須是科學與理性的產物,必須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的產物,其中關鍵是必須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加以確立。這正是我省近年來,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立足點。
改革開放30多年,山東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總量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但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相比,與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經濟結構層次不夠高,服務業比重
較低,能源消耗和排放總量較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人均收入處于較低水平。如何擺脫這些制約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性因素,進一步開創山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天地,就成為擺在山東省委省政府面前的歷史性課題。
經濟發展史表明,真正的經濟發展,本質上體現為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高級化與合理化。我省經濟發展到今天,在傳統發展方式主導下,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發展的潛能已接近極限。如此,問題就轉化為如何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以拓展新的空間,才能使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對此,山東省委省政府圍繞實現山東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決策,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是兩大戰略決策,一是把建設文化強省與建設經濟強省相并列,提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二是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戰略為重要引擎,深入推進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推進“藍黃”兩區融合發展、一體發展。
山東是全國最早提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省份之一,這充分反映了山東省委省政府的超前意識和長遠眼光。首先,把建設文化強省與建設經濟強省相并列,把文化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是對胡錦濤總書記文化建設思想的貫徹落實。文化作為一種消費品,正以各種方式加速進入人民的生活領域,人們對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有旺盛的渴望;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將極大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經濟和文化的融合發展,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其次,把建設文化強省與建設經濟強省相并列,把文化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是基于山東經濟文化發展現狀全面科學的把握。山東是自然資源大省,也是文化資源大省,但相較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眾多寶貴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遠遠不夠,文化推動發展的巨大能量還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文化發展的開拓空間巨大。為此,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總思路。一個目標: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歷史性跨越;四個體系: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構合理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科學先進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五個優勢:著力形成文化體制新優勢、文化惠民新優勢、文化創意新優勢、文化品牌新優勢、文化貿易新優勢;七個強: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力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強、文化改革發展的創新力強、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保障力強、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強、齊魯文化走向世界的影響力強、文化人才隊伍的支撐力強,建成與我省文化資源相匹配、與綜合實力相適應、與富民強省目標相承接的文化強省。到2020年全省文化發展主要指標、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性文化中心。
藍黃戰略為山東經濟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提供了強力引擎。藍黃兩大戰略的批復與實施,使我省未來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即以此兩大戰略為強力引擎,全面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推動各重點區域融合發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魯南臨港產業帶以及菏澤科學發展高地六大區域板塊,將不斷開創山東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三、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是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的長遠謀劃
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是全面推進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這是對歷屆省委省政府關于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歷屆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時,無不緊扣科學發展,無不突出一個“強”字。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宏偉目標,第九次黨代會把這一目標進一步深化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再到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圍繞強省戰略,可謂一脈相承又不斷深化,目標越來越高,內涵越來越豐富,部署越來越全面,定位越來越清晰。
省九次黨代會以來,山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不平凡的五年,經濟文化強省建設踏實邁進,成就斐然。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可持續發展取得新成效,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新突破,協調發展呈現新亮點,改革開放形成新局面,民生建設得到
新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些成就的取得,為山東未來發展和進一步推動經濟文化強省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矗
在即將召開的省十次黨代會上,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更加清晰的發展藍圖,確定無疑的是,山東的未來發展將毫不動搖堅定實施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戰略,這一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的長遠謀劃,體現的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大局,體現的是山東人民的殷切期待,體現的是對科學發展的山東擔當。藍圖已然繪就,前路依然艱巨。如何把藍圖變成現實,可謂任重而道遠。
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一主題,緊扣轉變發展方式這一主線?茖W發展,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供了最根本的理念支撐。理念是戰略決策的先導,在于理念決定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決定戰略決策的方向、規劃與布局,進而決定戰略決策的實施過程與效果。為此,全省上下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這一理念。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我們在建設經濟文化強省過程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只要我們能始終在實踐中落實上述要求,就能夠保證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行。
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必須緊扣轉變發展方式這一主線。發展理念決定發展方式,發展方式決定發展質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必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戰略部署,始終做到“五個堅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必須緊緊抓住發展是為了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發展,人是一切發展過程的最終價值取向。這就要求在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進程中,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逐步完善符合國情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使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著力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完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必須牢牢把握改革創新這一根本動力。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與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引擎。首先是思想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必須清理那些不符合科學發展的陳舊思想和觀念,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上來,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人為本的觀念、統籌兼顧的觀念。其次是著力改革不適應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斷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深化綜合配套改革。通過改革清除發展障礙,優化發展環境,釋放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第三是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奠定堅實的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24小時]空軍-夜訓遇險_飛行員兩避居民區跳傘_20151013112134.JPG](http://dv.dzwww.com/ttsp/201510/W02015101350848045065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