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住魯全國政協委員趙家軍、陳德展遞交聯名提案,在支持指導產能過剩行業搬遷改造、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創新發展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議。(3月7日大眾網)
山東傳統原材料工業占比較高,化解產能任務重,難免要經歷陣痛,但這種陣痛換來的,將是經濟健康發展的新局面,更是民生改善的“和諧果”。
處理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民生問題。最近,圍繞會不會出現下崗潮,網上熱議不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處理僵尸企業過程中民生問題的關切。其實,去產能難免會使一部分職工下崗失業,這也是必然的代價。但其中的短痛與長痛問題值得深思。僵尸企業死而不僵與死后涅槃,企業職工在哪種情況下利益更能得到維護?
表面看,企業只要一天沒宣布死亡,職工就好像還有依靠、有“念想”、有主心骨。其實,在企業“不死不活”狀況下,職工非常難受。具體數據暫時沒有,但所見所聞并不令人樂觀:有的職工一個月只有1000多元收入,有的全家在一個單位上班、生活拮據,有的煤礦年青干部借錢上培訓班、考公務員。這些現象說明,僵尸企業很多職工不過是在苦熬、哭“挨”,是在忍受“慢性病”長期折磨。如果企業被兼并、被托管,日子就會好一些。企業即使破產了、“死了”,對職工來說,短期內是劇痛,但也是解脫。只要政府予以合理保障、幫扶,個人努力、上進,絕大多數人會找到新的出路、新的生計,過上比“僵尸時期”更好的生活,何況國家已有安排,決定拿出部分資金,對去產能過程中崗位有變動的職工給予培訓、再就業方面的扶持,所以,短痛是值得的。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提出,與其養虧損企業,不如養職工,當然“養”不一定是“包養”,而應該是扶助、輔助以及對少數極困難者的兜底,這也足以使職工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
可見,處理僵尸企業,即使是對涉及到的職工,從長遠看,也是利大于弊,是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一時心理上的迷惘痛苦、物質上的損失,換來的將是新生的希望、長久的快樂。
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是一個艱巨甚至痛苦的過程,沒有企業職工的理解與支持,是做不好的。當職工明白了“短痛換來新生”的道理,并且切身利益得到應有的維護,去產能過程就會順利一些、陣痛會減輕一些。所以,去產能過程中不能忘記群眾路線,不能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視民生痛點。
山東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去產能任務重、壓力大,但全省綜合實力也今非昔比。李克強總理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攻堅克難、完成今年發展目標任務的信心。只要匯聚眾智、卯足干勁、扎實工作,就沒有無法戰勝的困難”,這一精神完全適合山東的情況。重視民意、維護民利,就能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就能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