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福建的企業家回信時強調:當前各級政府加快轉變職能、大力簡政放權,目的之一就是讓市場更好發力,讓企業創新創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這是又一次重要的“松綁”放權。
簡政放權成為山東改革的先手棋, 政府開門第一件事就是向自我權力開刀,以此打開市場的活力之門。
2013年7月30日,山東省政府印發《關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減少行政許可的意見》,由此打響簡政放權攻堅戰;到去年12月20省委常委會,山東再削減58項省級行政審批事項,至此,本屆政府二年六年簡政放權,已累計已經削減400項省級行政審批事項。
為防止“不愿放權”,或某些干部大玩“數字游戲”與沉迷“批字蓋章”權力意淫,防止簡政放權堵在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山東“簡權”更注重“塑形”。在清權、減權、優權之后,更附之以長久的制度性保障。以不斷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對權力運行實施全程監督、實時監控,把行政不作為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行為一并納入問責范圍等舉措為簡政放權“保駕護航”。
一張簡政放權時間表與一張權力限制圖,看見了山東省政府對自我權力的“步步緊逼”,看見了向自我開刀的勇氣,看見的是政府大力改革的決心與魅力,以及營造全省寬松和諧發展環境的誠意與努力。
而這 400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削減,意味著數百枚公章的永久封印。并且,按照“本屆政府任期內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1/2左右”的要求,本屆政府還有190項左右事項需削減。這意味著曾經的“公章圍城”將成絕景,“印把子”封存還將繼續。
審批流程步步“瘦身”,準入門檻的放低身段,編制權力運行圖對時間等諸成本的節約,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的掣肘……一系列有利舉措,一次次向自我“開刀”,意味著山東把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突破口,如此提振了數千萬創業者與勞動者的創業激情與發展信心,一石激起千重浪,市場活力迸發了。如習總書記所說的,為企業松綁放權,必是企業創造源泉的涌流。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一個法治的營商氛圍,一個只需要琢磨市場、不需要琢磨市長的競爭場域,才是企業發展最需的“政策紅利”,才能集聚起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釋放活力,就會有蓬勃的發展動力。據統計,隨著山東簡政放權多個政策的持續推進實施,山東市場活力明顯提升。今年1至7月,全省新登記私營企業14.56萬戶,同比增長105.34%,注冊資本5163.99億元,同比增長116.11%。產業結構也進一步優化,上半年,第三產業新登記注冊企業占到全省所有新登記注冊企業的76.9%。
世界銀行在《1997年度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出的,“良好的政府不是一個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品。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沒有一個法治的政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簡政放權,一減一加之間,讓山東政府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非常必需品,并逐步打開山東經濟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