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
作為關注“七旬女兒撿垃圾贍養九旬老娘”這一事件的讀者,我現在必須要說些冒犯媒體的話。整個事件看得我很暈!
初見這報道的時候,充滿人情大愛的標題,孫法菊老人“弟弟失蹤、女兒家庭生活也很困難”的講述,配上她弓著腰艱難地推著滿載的三輪車的照片,讓人從心底為老人的際遇心酸落淚。
可是,隨后的報道告訴了我們什么?孫法菊的女兒開口承認他們一共有兄妹五人,而且一直都在贍養老人,母親也不是靠撿垃圾過活兒,她從農村生活慣了,心疼東西。
看到此處,我很難說自己是什么感觸,首先是恨媒體,也許老人確實是一時糊涂,忘記了自己有幾個孩子;也許她不吐露實情只是希望媒體能幫助解決自己和老母親的戶口問題。但媒體在未調查盡詳的情況下就急于發稿是不是也應該反思呢?其實,要查清楚老人的家庭情況并不困難,只需要花些時間,這些不都可以清楚的了解嗎?
媒體是不是擔心,展現全貌會讓老人的孝心打折?我以為是過慮了。有時候,媒體不要老想著引導公眾,即便要引導,也要先讓公眾知道真相。老人有幾個兒女,家里是否困難是隱私,但在媒體以“七旬女兒撿垃圾贍養九旬老娘”為題報道后,公眾顯然有權了解這一事件的真相。按照媒體的報道,至少有400名濟南市民前來看望了兩位老人,每個人都不是空著手來的。他們有沒有權利知道得更多些,了解得更詳實些?
或許,如實報道老人拾荒養母的真相,可能不會引起太大的轟動,也不會有那么多前來捐款捐物的人。但至少,公眾不會覺得被蒙蔽,不會喪失對媒體的信任。而在另一個層面上說,老人在不知道有這么多人前來捐款捐物前,出于某種考慮對記者有所隱瞞可以理解,但后來在記者采訪其鄰居時,仍然堅持說只有一兒一女就有點辜負大家的愛心。無論當事人有多少苦衷和難言之隱,無論其與兄弟姐妹和子女間的關系到底如何,但當市民爭相為你獻出愛心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要給這些幫助過你的人一個合理的解釋?對于媒體來說,已經了解到這些事實卻不愿修正此前的報道,對公眾來說,是不是也有些不負責任呢?
我希望這個事件至少能夠提醒媒體:在報道某一新聞事件時需要努力發掘事件背后的真相,把真實的新聞奉獻給讀者和受眾,而不是急于營造某種概念,為事件定性。即便是出于善的本意,也是不可取的。畢竟,告訴公眾真相,讓公眾知情,繼而做出正確的判斷,才是媒體最應永遠恪守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