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大眾網
徐坤杰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評論員 徐坤杰
聊城東昌府區,葫蘆藤蔓蜿蜒纏繞,青翠的果實垂滿藤架,“豐”景在望。
8月14日、15日,由東昌府區人民政府與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葫蘆鄉村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開展,來自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10余家央級、省級媒體與農業品牌專家齊聚聊城,深入東昌府區葫蘆產業一線,共同解碼東昌葫蘆從傳統種植到全鏈集群的華麗蛻變。
深入基層、掌握實情,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線、放在基層、放在推動發展上,才能謀劃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更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此次調研行深入鄉村一線,挖掘和總結當地葫蘆富民產業的發展亮點和經驗,讓我們看見鄉村振興的“東昌府方案”。
從“簍筐小物”到“全球商品”
明清時期,東昌府作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是魯西平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樞紐,這里舟車來往,商賈云集,繁榮昌盛達四百余年。東昌葫蘆雕刻一度成為運河兩岸農家簍筐里的營生手藝和重要商品。
作為東昌府區的一大特色與亮點,東昌葫蘆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更蘊藏著豐富的產業發展潛力和勢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東昌府區立足葫蘆這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聚焦做好葫蘆“土特產”文章,努力讓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小葫蘆架起了富民興村的大產業,土特產成了振興致富的金招牌。
創新葫蘆種植、加工、銷售模式,東昌府區通過構建標準化種植模式、創新數字化運作模式、打造“互聯網+電子商務”銷售模式推動傳統葫蘆產業轉型升級。
比如,成立專業葫蘆種植經營合作社,按照品種、技術、管理、標準、模式“五統一”要求,建設葫蘆良種培育基地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在侯營鎮建設中華葫蘆文化園,在堂邑鎮建設“范制”葫蘆示范基地。帶動全區80余個村莊、5000余種植戶開展標準化葫蘆種植,種植品種100余個。
比如,成立國字號“中國葫蘆電商協會”,全區葫蘆電商經營戶達2000余戶,特別是被譽為“中華葫蘆第一村”的堂邑鎮路莊村,家家種葫蘆、戶戶搞電商,全村開設網店300多家,還推出“平臺化設計”模式,用戶可在線參與葫蘆造型、紋飾的定制,賦能產品增值,年均網絡銷售工藝葫蘆700萬個,綜合效益26億元,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從“田間作物”到“文化IP”
孕育于運河畔的“寶葫蘆”,早已淬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葫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東昌葫蘆雕刻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昌雕刻葫蘆用途廣泛,既可作日常器具、祭祀用品,又可作工藝品、生活飾品,還可入藥食用。葫蘆上雕刻的圖案、紋樣充滿吉祥寓意,文化內涵極其豐富。
近年來,“中國葫蘆雕刻文化藝術之鄉”——東昌府區以數字創新為引擎,創新推進“山東手造”工程,采取“非遺+數字化”創新模式,引進青島海爾卡奧斯集團,打造全國首家葫蘆文化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葫蘆產業大數據中心,提供葫蘆行業全流程、全要素的供需精準對接服務,以數字賦能東昌葫蘆數字化、高端化、品牌化轉型。
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山東展區,東昌府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王小麗曾在現場展示葫蘆雕刻技藝,吸引眾多觀眾駐足欣賞。而且,“葫蘆文化產業數字創新應用平臺”也讓無數參觀者沉浸式感受到了非遺技藝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獨特魅力。
不斷擦亮葫蘆文化品牌,東昌府區精心打造文旅品牌“葫蘆文化藝術節”。2007年以來,東昌府區累計舉辦16屆葫蘆文化藝術節,參展商由最初60多家發展到現在7000多家,成交額由600萬元發展到2.9億元,打響東昌府葫蘆金字招牌。
組織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先后參加中國非遺展、上海世博會、澳門藝術節、法國巴黎“孔子文化周”等活動與會展,助推東昌葫蘆走出國門,提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全球影響力,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
從“富口袋”到“富腦袋”
2025年葫蘆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預計年產量8000萬個以上,種植和加工銷售收入將超過20億元,全產業鏈綜合效益將達到30億元。
“小葫蘆”成就“大產業”,變身致富“寶葫蘆”,讓更多農民富了口袋之后,如何深化“富腦袋”,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動能、構建起可持續的共富生態,至為關鍵。
注重“高標準”全域規劃引領,東昌府區成立葫蘆文化發展協會、中華葫蘆文化研究院,舉辦全國農民葫蘆工藝技能大賽,設置雕刻、烙繪、創意綜合等組別,充分展示“葫蘆匠人”的專業技能,打響東昌葫蘆地方文化品牌。
不僅如此,東昌府區還積極打造葫蘆現代農業產業園、葫蘆文創產業園等,積極申報“東昌府葫蘆”國家地理標志,成功申報工藝葫蘆產業省級示范基地,切實助力葫蘆產業發展質效提升。
鄉村振興,人才資源是關鍵。東昌府區將葫蘆產業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每年投入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建設葫蘆文化博物館、開辦工藝培訓班,培育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與新銳設計師,確保雕刻、范制等傳統技藝代際傳承。
目前,東昌府區擁有葫蘆雕刻傳承人36人,5處葫蘆雕刻傳習所,1處非遺工坊。招引留青竹刻開創人劉志高、“南派葫藝”創立者鄭志開2位國內頂級大師入駐,此外,還培育了3300余名本土種植加工人才。這些優秀人才的匯聚,為葫蘆種植與加工技藝帶來全新技術革新,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葫蘆架下的共富產業和實踐也吸引了青年返鄉潮,推動形成從技能提升、收入增長到價值認同的良性循環。
在“中國葫蘆村第一村”——路莊村,35歲的郝洪樂是村里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他種植的近6畝“天津嘴”葫蘆示范田,精品率極高,畝均收益輕松突破10萬元,相比傳統種植實現了近十倍的提升;32歲的莫俊玲,是路莊村“難得葫途”工作室負責人,她成功將傳統烙畫技法升級為精細的手工墨刻技法,最貴的一個定制墨刻葫蘆賣出了8000余元的高價;26歲的郝學坤,憑借對葫蘆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快手、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多點開花,粉絲總量很快突破30萬,年銷售額七八十萬元。
這些年輕人才回鄉投身葫蘆種植、雕刻創作、電商直播的創業故事,印證著東昌府區葫蘆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也預示著鄉村振興更廣闊的未來。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