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lián)通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wǎng)
|
海報新聞
大眾網(wǎng)官方微信
大眾網(wǎng)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wǎng)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lián)通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4
大眾網(wǎng)
張靜寧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評論員 張靜寧
今天是國際六一兒童節(jié)。
這個節(jié)日設立的初心,是為了悼念全世界所有在戰(zhàn)爭中死難的兒童,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受教育權和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要了解兒童的生活,首先就要“換一個視角”。
我們看到的是汽車,兒童看到的卻是“飛起來”的輪胎;我們看到的是門鈴,而兒童看到的只有鑰匙孔那小小的門鎖;我們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兒童看到的卻是擺動的裙擺!耙幻椎母叨取备淖兞藘和词澜绲囊曇埃珔s擋不住他們奔跑、探索的腳步。
雖然柔弱,卻蘊含希望。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和對兒童生活的改善,不僅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精神內核,還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尊重和保護兒童,正在成為牢不可破的社會共識。
別小看孩子的力量
童年到底是什么?
是積木、貼紙、小汽車,是泥坑里千奇百怪的形狀,還是畫紙上的創(chuàng)意大比拼?其實童年是個人成長最美好的底色。意大利的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童年是真正燦爛的、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不可重現(xiàn)的一種生活!眱和瘯r期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年以后價值觀的塑造,一位成年人是不是勇于探索、是不是敢于奉獻、是不是有勇敢的品質,都與他童年時期的品質傳承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今天的兒童就是明天的公民,就是國家未來的樣子。
正因如此,任何一個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兒童群體的發(fā)展,所以一個國家對兒童的關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兒童友好的理念正是這樣的一個體現(xiàn)。將兒童視為有權利擁有與成年人平等的權益、考慮到兒童的特殊需求、給與兒童參與的機會,這種理念正在成為一種指導思想,也成為了社會公共空間構建的一種思路,兒童友好型城市、兒童友好型社會、兒童友好型廣場等,就是一個體現(xiàn)。
兒童友好社會的關鍵因素是“兒童”和“友好”
視角決定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樣子。當前,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大多是“成人視角”,按照成人“尺碼”設計的公共設施,對兒童的安全難免構成一定的困擾。2022年,國家發(fā)改委、住建部、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lián)合印發(fā)了《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提出了推進“一米高度”的兒童視角設計。這是讓公共空間變得更加平等、友好的努力。
安全,是兒童友好型公共空間的重中之重,青島在建設很多口袋公園時,用大面積的塑膠地面,解決了一部分的安全隱患,塑膠地面的外側修繕了大面積的綠化帶,作為兒童游玩區(qū)與步行區(qū)的緩沖地帶。除了游玩的安全,交通安全也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大隱患,為了降低這一風險,濟南啟用了“紅領巾斑馬線”的設計,在學校門口的紅綠燈處,用紅白相間的人行橫道來提醒來往車輛減速慢行。
解決了兒童的安全問題,要真的做到“友好”,還需要更多無差別的公共空間服務,比如母嬰室、比如兒童推車租賃、比如成人空間內的兒童游樂區(qū)域搭建。最明顯的變化是母嬰室“卷起來了”,在山東,商場、美術館、醫(yī)院等大型公共場所母嬰室建得越來越貼心。“奶爸友好”(隔間哺乳)“一分錢補給站”(哺乳物品一鍵式購買)“移動母嬰室”等,擴展了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外延,將兒童的體驗感納入城市和公共空間建設的思路當中,增加了城市的交互性和包容性,給孩子們提供了擁抱這個世界的無限可能。
“一米”是視角,也是人心
有時候,一些硬件設施的建設確實可以極大地給兒童提供便利,但對每一個幼小的心靈來說,整個城市的包容性和成人們向他們表現(xiàn)出的善意更加重要,這是兒童友好理念更深層次的內核。
對此,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在2022年印發(fā)的《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中提出了“兒童參與”的概念,倡導兒童參與街區(qū)墻面、植物等涂鴉美化活動!肮步ā钡睦砟畈粌H是兒童參與權的體現(xiàn),更是平等、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圍。能夠更好地生活在我們共在的空間里,滿足了兒童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小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份來自故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每一顆種子,都需要豐沃的土壤和源源不斷的滋養(yǎng),而一個城市的人文環(huán)境正是兒童成長的“養(yǎng)料”。與成人不同,兒童是以身體和感官的方式在與人的互動中產(chǎn)生情緒和情感反饋,這告訴我們不妨對兒童的成長多一點耐心、多一分友好。比如給迎面跑來的小朋友一張笑臉,為跌倒在地的調皮小伙伸一伸“援手”,對在公共場所忍不住大哭、大笑的嬰兒多一些善意。
孩子的成長不只依靠家庭與學校,他們會擁有怎樣一個童年,還取決于每一個成人對城市未來的態(tài)度,也考驗著整個社會的友好及包容。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