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丁琪
同一片霧霾,同一口呼吸,無論男女老幼,不分長幼尊卑。正是因為霧霾泛濫的普遍性,讓社會關注度空前;也正是霧霾與我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呼吸如影隨行,才讓這種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污染直指最大悲哀和深深無奈。
霧霾的困惑,大致就是危及健康、生存、生命長遠前提下的恐懼和無助感。這種無助的恐懼與迷失方向的挫敗,對人們靈與肉的殺傷力是不可小覷的。正如你不小心踩上一腳臭狗屎,眼見時恨不得一腳甩出八丈遠,但實際上你甩若干腳也甩不凈,只能強忍惡心,給予這坨臟物充分耐心,一抹一擦地將這種明目張膽的侵犯和死皮賴臉的糾纏逐一清除。這種給人帶來的反感體驗,無聲無息卻又無孔不入,遠不如一頓拳打腳踢來得痛快。正如我們的日常所經歷的種種傷害,口誅筆伐比不過不著筆墨式諷刺,破口大罵的殺傷力也比不過笑里藏刀的惡語相加。
就是這種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討厭,讓各式各樣的由霾而起、因霾而生的說辭和段子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這些關于霾的種種傳說,除了娛樂精神之下的惡搞,大多皆為一窩蜂式的泄憤,或者是以旁觀者姿態對政府指手畫腳、對發展冷諷熱嘲?傊且桓痹谖驳臅r候受了最大的坑害,在治霾的過程中與我何干的做派。
一邊要死要活地痛斥著霧霾,一邊毫無防護意識地讓自己,甚至是讓自己的孩子甘做“人體空氣過濾器”——縱觀周遭,無辜的孩子赤裸裸暴露在大霾之下的樣態,與霧霾言論天崩地裂式的撕裂感極不相稱。如若對霧霾的認知真的像言辭表現那樣深刻,為何在防護方面的意識卻如此薄弱?所以說,一邊惡意消費著霧霾,一邊責罵著政府,一邊嘲笑著現實,一邊揮霍著環境的精神分裂者分裂至此,治霾的同心同德、同仇敵愾非但遠未形成,此等做派還會牢牢拖住全社會共同治霾的后腿。如果“一霾到底”式哭喪有用,那就讓我們不分彼此地每天抱頭痛哭一場。
誠然,治霾,政府是最大的責任者,這是無可置否的。治,就意味著方式方法、手段措施,更意味著時間和過程。除了思想上的重視,更需要行動上的科學合理。抱怨產生不了方法,指責締造不了手段,嘲諷更催生不出措施。如果說治霾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距離我們老百姓尚遠,那么關于霾的謠言和誑語,其實離我們很近。有功夫“妙語連珠”地調侃,不如自我強化綠色出行意識,有精力振振有詞地指責,不如加強一下自我防護。從這個角度而言,防霾治霾的主動權,其實掌握在我們每個人手中。
就像霧霾的集中爆發一樣,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境,在從防到治的過程中,一路上只聞“哭喪”不聞群策,既見霧霾更見“心霾”,才是對發展、對未來、對我們每個人最大的傷害。7日,國家衛生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強健康防護產品的標準制定”的相關規定,目的是推動防霾相關產品標識的規范使用,指導公眾的市場消費。從這項規定中我們能否得到啟發:面對霧霾,正確認知既包括細微之處的措施,又包括合理治理的共識;治理體系既要強調責任意識和共擔意識,還要強調長治機制。既然“一霾到底”式哭喪做派派不上任何用場,那還不如“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般擼袖子干上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