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華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4日在對美國進行訪問期間,對南海問題以及日本歷史問題發表看法,展示其高超的“平衡術”。他一面指出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宣示早于國際法出現,相信中國的論點“有一定合理性”,一面又聲稱“國際法必須在解決糾紛當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不過,BBC中文網在報道這一發言時玩起了“一邊倒”,李顯龍稱中方立場“合理”的表述被“刪節”,而“更多由國際法解決國際爭端”的內容則被強調和放大(據觀察者網)。
李顯龍在對南海問題上,難得地表達了客觀的立場。他首先稱“中國的主權宣示是以國際法出現之前的歷史為基礎”,“我不是律師,但我相信(中國的)這個論點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才說由國際法解決的觀點。BBC中文網于24日刊發的由記者“威克”撰寫的此事稿件,突出“中國派遣鉆油平臺進入南海爭議水域等做法,導致中國和越南的爭執加劇”,突出“新加坡總理稱南海問題應該由國際法解決”,但對李顯龍的上半部分談話一字未提。
西方國家標榜“新聞自由”,其實也都有意識形態底線,也都有利益集團的規制和政黨傾向,沒有什么完全獨立的媒體。在5月召開的香格里拉對話上,中國副總長王冠中對美國的反駁有理有據,但西方媒體把他的大部分論述刪除,只發表其中一些比較強硬的、總結性的言論,一下子就把王冠中歪曲得蠻橫且外強中干。前不久,中國多個城市先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嚴重傷亡,包括BBC中文網在內的各個BBC新聞平臺對此報道時,在“恐怖襲擊”這四個字加上引號,與《紐約時報》與同一轍。面對質疑,BBC中文總監李文還妄稱,“BBC在提供新聞資訊方面要恪守編輯獨立(Editorial Independence)、客觀中立(Objectivity)、不偏不倚(Impartiality)的原則”,狡辯稱“避免在新聞報道中使用恐怖襲擊或恐怖分子的字眼,因為這些詞語帶有強烈的立場和價值判斷,使用這些詞語有違BBC不偏不倚的新聞原則”。
西方媒體的逢中必反,說明所謂西式媒體的“客觀公正”,帶有濃厚的地緣歧視和意識形態色彩。只要意識形態的差異存在,只要中國不與西方同流合污,便永遠不要幻想西方會求同存異,幻想西方媒體會公正客觀地報道中國。西方媒體矮化、曲解、抹黑中國,竭盡挑撥離間、混淆視聽之能事,會一直進行下去。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承受能力。
借用一名俗話,寧信世上有鬼 不信BBC那張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