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11月29日上午,山東省廣饒縣居民劉興亮收到一件散發著異味的快遞,當晚10點多,他在醫院永遠閉上了雙眼。在此前后,兩位山東其他地方的網購客和7名投遞員工也先后染病入院。本月20日下午,山東省通報了這起惡性事件相關情況。武漢收件公司由于收寄驗視不規范,將被依法吊銷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21日上午,圓通公司在微博致歉。(12月22日《新快報》)
從野蠻分揀到奪命快遞,中國快遞業確實疏漏百出,值得反省。人命關天,怎么罵都不為過。只是這幾天,很多追問隔靴搔癢,義憤填膺卻大而無當。又是驗視制度拷問,又是實名制反思,一套一套好像很有道理。只是,這事兒要是換個主角,比如申通、韻達,或者匯通、中通,甚至順豐或郵政,就一定能避免嗎?要不是這次東窗事發,寄送危險品的主可能還是合作愉快的“優質客戶”吧。
當然,于法而言,《禁寄物品指導目錄及處理辦法(試行)》第一條第四項中規定,各類易腐蝕性物品(如有機溶劑)不得寄遞。此外,根據《郵政法》規定,郵政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并執行郵件收寄驗視制度。用戶拒絕驗視的,郵政企業不予收寄。只是,氯乙腈也好,氟乙酸甲酯也罷,真要隱瞞也非難事。收件的員工不是化學專家,也沒法像科幻小說里弄個神通廣大的透視儀,客觀地說,眼下在各家快遞公司里,要蒙混過關太容易了。除了坐實快遞公司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明知有毒有害物質、明知屬于禁限郵遞物品,甚至明知泄露出事后還可疑隱瞞誤導救治——這樣的行為,恐怕已經不能用《治安管理處罰法》來規制,因其已經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小概率事件,為快遞業提了醒,但主要責任(能當真落實的責任)似乎并不在快遞本身。
眼下有種論調,說以加盟為主要形式的擴張發展太快,導致內部管理粗放,埋下了不少隱患。這話看起來有道理,但快遞加盟制度果真也是個值得捏一捏的“軟柿子”嗎?一來,加盟出口碑、出質量的比比皆是,從星巴克到國美電器,線上線下,內資外資,不少品牌都是靠加盟連鎖做大做強,撐起市場;二來,加盟符合市場規律,利于資源優化配置,能做大、做深產業鏈,盤活資源,避免無序競爭。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EMS和順豐等,民營快遞基本是加盟和代理形式,如果一棍子打死加盟模式,基本也就斷了民營快遞的活路。規范或嚴管都行,但請不要借著反思“加盟”的幌子歧視民營快遞、骨子里扼殺自由競爭。
《2013-2017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計,今年我國快遞包裹總量有望突破90億件,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按照全國14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消費6-7個包裹。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快遞業剛剛勃興的現實。國營快遞高貴地霸氣側漏,外資快遞基本還只是個傳說,民營快遞又在夾縫中求生存——超常規的剛需、低層次的業態,需要更開放的自由市場來洗牌國內快遞業。只有經過市場的洗禮,層次多元、規范有序的快遞業,才能真正筑起安全的產業防線。
出事兒固然不好,眼下要做的,恐怕不是收錢、不是關門、不是棒殺,而是在整治的基礎上厘清權責、理性引導,就像奶粉等食品安全一樣,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商家自然懂得底線的生死攸關。這才是真正讓市場做決定的邏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