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5月29日訊(記者 王宗陽 于明效)近日,有關濟南歷城區張馬屯村干部帶領村民跪拜“轉運石”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有村民質疑說村委會欠著村民上億元征地補償款,卻花百萬在村口擺巨石搞“面子工程”。5月29日,大眾網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價值百萬元的巨石其實價值26萬,是負責張馬屯舊村改造的東都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所購買,安在村口當“轉盤”用于交通分流;有村民向石頭磕頭燒香,是自發組織的,沒有村干部參與磕頭燒香;村里確實拖欠1050位村民征地補償款2000多萬元,且已拖欠長達10年之久,村委會承諾今年9月底發放到位。
村民跪拜“轉運石”視頻截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巨石上書國富民強四個大字,石體渾然天成,被一些當地村民當做“轉運石”進行燒香膜拜。(記者 王宗陽 攝)
五六米高的巨石立于村口很壯觀。工人正在進行改造,未來將變成交通轉盤。(記者 王宗陽 攝)
昨天開始,村里陸續收上村民的戶口本,確定人數將進行補償。(記者 于明效 攝)
百萬“轉運石”價值26萬實為“轉盤”,村民“磕頭燒香”是自發
5月29日上午10點,大眾網記者來到了位于工業北路附近的張馬屯村。從工業北路往南,離著村口還有幾十米時,大眾網記者就看到一塊高五六米的巨石立在村前,走進村里,繞到大石頭的南面,能看到石頭上刻著“國富民強”四個大紅字。
在村里的小廣場上,大眾網記者隨機采訪了十幾位張馬屯村的村民,他們對“轉運石”褒貶不一。部分村民和在附近買房子的居民說,石頭放置在村口有美觀效果,這就類似于很多農村院子里,一進門先放個“迎門石”,圖的是個吉利。由于這么大的天然石頭并不多見,有老人就認為這是塊神奇的“轉運石”,便向它磕頭燒香求平安。一位前幾天剛剛在石頭前“磕頭燒香”的老大娘坦言,這都是他們自發組織的,并不是村干部帶頭。也有不少本地村民認為村委會花大價錢,用村集體的錢買大石頭是鋪張浪費,不應該提倡。今年85歲的吳庭蘭大爺,已在張馬屯村生活了50多年,他說,村里拖欠10年的征地補償款都沒發,咋還花這么多錢買石頭?
那么,村口建這個大石頭,究竟是不是為了圖個“好運”呢?大眾網記者隨后找到了張馬屯村副書記曾憲剛求證。他明確表示,這個大石頭四周正在修環形的護臺,目的是要建成一個“交通轉盤”,因為村口交通比較混亂,這樣能起到分流和規范的作用,至于有些人說成是“轉運石”,是迷信和謠傳。
這一說法得到了負責張馬屯舊村改造的東都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房吉后經理的證實。房吉后向大眾網記者介紹說,這塊大石頭是他們花26萬購買的,可以提供購買憑證,因為日前交警部門和村委向他們反映,張馬屯村口交通情況比較混亂,出于安全和美觀方面的考慮,他們購買并安上了這個石頭。它不僅可以起到交通轉盤的作用,同時也算給開發的項目撐一個“門面”。
村委會拖欠村民土地補償款長達10年屬實,承諾9月底發放
那么,村民反映的“村委會欠他們土地補償款長達10年”是否屬實呢?大眾網記者從多名村民口中證實了村委會拖欠土地補償款之事。
村民王大娘介紹,2003年到2004年期間村委就開始征地,當時承諾村民每人每年征地補償費2000元,利息200元,但她家只發了兩年,剩余的至今未發。王大娘稱村委會如今已拖欠他們家補償費十多萬元,數次找村委會商量未果。村民崔某告訴大眾網記者,他自2004年開始,只收到村委會支付的一年土地補償款,其余從未支付,2008年村委會換了新的領導班子,也一直未發放補償款。
對上述村民的說法,張馬屯村副書記曾憲剛有些無奈地對大眾網記者說,這些年他們不是不給村民發錢,只是財力不夠,只能先發一部分。為了說明發不出土地補償款的原因,曾憲剛向大眾網記者出示了土地補償金的賬目。大眾網記者從賬目上看到,土地補償金返還給村里的應該是三個億,但只有兩個億到賬,而安置和各種配套建設費用的花費卻達到2.62億。曾憲剛介紹說,從2003年開始,原本的補償計劃是按村民每人每年2000元進行補償,每年還有200元的利息,但村里過去確實很困難,只給村民發了一到兩次補償。他這屆村委是從2008年開始接手,當時村里負債達到兩個多億,近幾年來村里陸續收回了村屬企業,經濟才有所起色,最近兩年村里年收入在1000萬左右。
對于到底什么時候能發下錢來,曾憲剛承諾說,如今村委已能全部支付村民的補償金欠款,這兩天他們正挨家挨戶收戶口本,確定好最后要補償的人數。曾憲剛說,據初步統計,有1050位村民將拿到補償款,補償金總數預計有2000多萬,會在9月底前進行發放。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