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惡意的揣測
跟很多通過網絡“最美”了的人一樣,畢玉魁也面臨著“最美”的煩惱——不少人在網上質疑他“炒作”。有的網友甚至仔細研究了讓他出了名的那段不到兩分鐘的視頻,找出了其中的疑點:視頻經過剪輯包裝、視頻的上傳者深諳網絡推廣的規律,手法專業、老畢和妻子在鏡頭前的舉止有些造作,像是在表演等等。
“最美盲人”畢玉魁說沒想到自己會“紅”。
跟很多通過網絡“最美”了的人一樣,畢玉魁也面臨著“最美”的煩惱——不少人在網上質疑他“炒作”。有的網友甚至仔細研究了讓他出了名的那段不到兩分鐘的視頻,找出了其中的疑點:視頻經過剪輯包裝、視頻的上傳者深諳網絡推廣的規律,手法專業、老畢和妻子在鏡頭前的舉止有些造作,像是在表演等等。
似乎在許多因網絡而火爆的“最美”正能量事件出現時,總能看到很多這樣“冷靜的質疑者”。也有不少此類事件確實被扒出幕后的炒作貓膩,例如去年8月份,《新快報》曾經刊發的一篇《清潔工中暑,小女孩撐傘》的報道就被證實是幕后推手導演炒作出來的假新聞。
網絡時代人們的善良和信任已經被消費過太多,以至于大家已經不愿去輕易相信“正能量”,但是這似乎不應該成為對所有“最美”先入為主進行質疑的理由。
在與畢玉魁交流的時候,畢玉魁一再要求記者不要提及自己住在哪個小區、從事著什么職業,“怕被人說打廣告”。
事實上,畢玉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媒體的視野當中。在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大眾網發起了“身邊的感動——尋找最美勞動者”活動,他為顧客服務的照片就已經作為“最美勞動者”的感人影像被很多網友所熟知。
在采訪中,畢玉魁的一個朋友替他打抱不平說:“現在網上很多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別人做到了,他們就一口咬定是‘作秀’、‘炒作’,這都成一種社會風氣了,慢慢地,好人也不愿意做好事了。”
誠然,不愿意“臉紅”、擅長“眼紅”是現在很多人都存在的問題,作為記者,我無法評判這種“社會風氣”是否真的已經大行其道,它產生的原因也不是一個那么容易掰扯清楚的社會學課題。
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少一些戒備,對于網上出現的一些“最美”人物,先不要以惡意加以揣測。如果某個“最美”被證明為假,也不應阻擋我們追尋“最美”的步伐。(馬俊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