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學涌入大學生,“老人節”連辦十一年
近幾年,蘆坊社區通過獎勵機制鼓勵青少年積極求學,每考上一個大學生獎勵該家庭500元現金。同時,蘆坊社區還為每一位共青團員建立“青年管理檔案”,追蹤其在社會上收到的各種獎勵與處分。
區200多名孩子們上學的地方——福和希望小學,是一所位于西里村內的普通農村小學。而在去年,這里一下子就來了5位大學生女老師!
記者在辦公室見到了正在備課的孟晶老師。孟晶老師今年24歲,去年剛從德州學院畢業。孟老師在西李小學教六年級的數學、科學和整個學校的美術。“因為學校老師少,我們每個老師都代一門主科和一門副科,另外我在學校是學美術的,整個學校的美術就是我來教了。”
孟老師是德州人,每周末都要趕回德州,平時工作日就住在陵縣的親戚家,每天騎車20分鐘上下班。孟老師告訴記者,在這里上班很開心,同事們關系都處的非常好,而且這里的孩子都很樸實,很天真,他們對老師都很好。至于這里相對艱苦的條件,孟老師說,從事教育行業,完成本職工作是最重要的,“在哪都一樣,沒想過要換到別的地方去。”
大眾網記者 李冉 尹玉濤 王靜 馬鑫 尹海洋 厲麥 劉宇 李潤杰 劉永健 趙乾
新鮮事十:一下來了5位大學生,村小學校長有“底氣”
五李社區200多名孩子們上學的地方——福和希望小學,是一所位于西里村內的普通農村小學。而在去年,這里一下子就來了5位大學生女老師!
記者在辦公室見到了正在備課的孟晶老師。孟晶老師今年24歲,去年剛從德州學院畢業。孟老師在西李小學教六年級的數學、科學和整個學校的美術。“因為學校老師少,我們每個老師都代一門主科和一門副科,另外我在學校是學美術的,整個學校的美術就是我來教了。”
孟老師是德州人,每周末都要趕回德州,平時工作日就住在陵縣的親戚家,每天騎車20分鐘上下班。孟老師告訴記者,在這里上班很開心,同事們關系都處的非常好,而且這里的孩子都很樸實,很天真,他們對老師都很好。至于這里相對艱苦的條件,孟老師說,從事教育行業,完成本職工作是最重要的,“在哪都一樣,沒想過要換到別的地方去。”
記者問了孟老師個人問題,孟老師有點臉紅的說,男朋友現在在德州工作,兩人雖然沒法經常見面,但男友對自己的工作還是很支持的。至于以后成家是要在陵縣還是在德州,孟老師笑著說:“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吧!”
除了孟晶外,這所小學里還有劉艷芳、邢菲、劉婷婷、姚光慧4位去年新來的大學生老師。該校崔玉利校長告訴記者,自從去年這5位大學生女老師來到之后,“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有底氣多了!北面小學的校長就嫉妒我啊,說你們這回可揀著便宜了!我們也拿這些老師當寶貝,生怕他們飛了!這幾個老師能來,對我們這個小地方來說,真是太給力了!”
至于教學環境、待遇條件能否留住大學生教師等現實的問題,崔校長說,“我也時常開玩笑地問她們,說小劉啊,啥時候走啊?她們都跟我說,沒想過這回事!”說到這里,崔校長禁不住得意的哈哈大笑起來。
崔校長透露,這五位大學生女教師對待工作都很認真,尤其對學生們特別好。“我們這些老師對學生有嚴格的地方,也有疼愛的地方。上回我們的劉婷婷老師班上的一個學生病了,劉老師就給學生家長打電話,學生家長太忙來不了學校,我們劉老師就親自把學生送到家去。”
新鮮事十一:村民爭打乒乓來健身,“老人節”連辦十一年
干凈明亮的社區辦公樓、居民樓,整齊劃一的健身器材、乒乓球室、籃球場,以及在器材上嬉戲玩耍的孩子……這是記者在五李社區廣場上看到的一幕。
在社區大樓里的乒乓球室,幾位農民正趁著農閑時節在這里打乒乓球鍛煉身體,“3比5!4比7!7比11!”數比分的聲音不斷傳出來,村民們打球身手敏捷,一看就是經常鍛煉的運動愛好者。
“我們在農閑的時節就過來打打球,鍛煉鍛煉身體,強健體魄!”正在和村民一起打乒乓球的五李社區書記李天忠說。在打乒乓球的村民過來邀請記者們一起打球,幾個回合下來,記者們紛紛敗下陣來,不禁對村民的球技稱贊不已。
李書記向記者介紹說,五李社區在這幾年經濟發展起來以后,十分重視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社區的居民經常自己編自演一些節目,文化娛樂生活是很豐富的。
李天忠介紹說,以前社區是沒有乒乓球室和這些健身器材的,村民們農忙的時候干完活就回家休息了。但是農閑的時候沒法打發時間,只能在家里打打牌,玩玩“頂牛”。現在支部辦公樓有了圖書室,社區有了乒乓球室,縣里給安上了健身器材,村民們只要有空就過來鍛煉鍛煉身體,打球健身。指著干凈整潔的廣場,李天忠自豪的說,社區有個文藝宣傳隊,將來這個廣場完全建好了,宣傳隊就在這里給群眾表演節目。
蘆坊社區的文化建設更不含糊。社區黨支部書記盧懷峰介紹說,近幾年,蘆坊社區通過獎勵機制鼓勵青少年積極求學,每考上一個大學生獎勵該家庭500元現金,并在“青年大會”上予以表揚,這對學生乃至其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動力。
同時,蘆坊社區還為每一位共青團員建立“青年管理檔案”,追蹤其在社會上收到的各種獎勵與處分。該項措施若能與企業建設相結合,由企業出資重點培養,由社區出力創造良好的學習、創業環境,吸收本地高材生回鄉,這將比高薪聘請外地技術人員要實惠且有效。
文化建設不丟棄,生活質量更精細。蘆坊社區還通過“老人節”“五好家庭”等親情活動加強鄉村文明建設,促進社區與企業的互動,引發企業對社區自覺的幫扶,集合資金加快蘆坊社區的改造進程,形成一個社區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反過來企業為社區創造收益、帶動全體村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從2000年開始,蘆家坊村已經舉辦了11次“老人節”。“老人節”沒有固定時間,找到農閑時節,村委會便開始張羅過節。一開始是在村子里送油、送面、送棉衣,到后來集體去工廠參觀、去城區感受、去景點游玩,從德州廣場到開發區,從服裝廠到土工部,參觀改變了老人的觀念,也推動了社區的進步。“老人就是要多出去看看,多了解變化,跟不上形勢是要拖后腿的。”村民蘆殿佐說。
新鮮事十二:文明牌制止“家庭戰爭”,全村都是好媳婦了
在蘆坊社區辦公樓的三樓,有一個特殊的房間,里面擺滿了蘆家坊村獲得的各種榮譽牌匾和錦旗。這些牌匾有省市級文明村、國家級先進村集體、計劃生育先進集體、婦女工作先進村、全國民主生活示范村等等,林林總總不勝枚數。蘆坊社區書記盧懷峰自豪地告訴記者,這些榮譽稱號是蘆家坊村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每個榮譽獲得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這是文明!”蘆家坊村村民陳老漢指著“星級精神文明戶”的牌子,笑著告訴記者。“精神不文明就是賺了不該賺的錢,辦了不該辦的事。”陳老漢向記者解釋自己對精神文明的“反向理解”。這是村委書記蘆懷峰在村民大會上,為讓老百姓更清楚的明白“精神文明”所作的通俗“翻譯”。
陳老漢的兩個兒子各有一子。今年大年初一,兩個孫子到爺爺家拜年,長孫磕頭拜禮后,得到了爺爺50元的壓歲錢,小孫子因為年紀小,不愿磕頭,只向爺爺要壓歲錢。陳老漢便開玩笑說不磕頭不給壓歲錢。不諳世事的小孫子便跑回家向媽媽告狀。以為兒子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兒媳婦便找陳老漢理論。
“我文化水平也不高,照我以前的脾氣,肯定跟他們大鬧一場!”陳老漢說。但那次,他指了指“星級精神文明戶”的牌子,說“要不是這塊牌子,我一定不讓你們過個安生年,誰讓咱們是文明戶呢!”說完,陳老漢抱著孫子出門拜年去了。
“村民有了錢不算富,腦子富起來才是真致富。”蘆懷峰說,自從村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后,蘆家坊村便開始整治村中的不良村風:不贍養老人的兒女在村委會接受教育,婆媳不和的人家去和睦家庭參觀。2000年,蘆懷峰在村里實施了好婆婆好媳婦的評選活動;并從當年開始組織老人節,為村中老人送福利,安排老人出門旅游、參觀新工廠,這些文化建設項目一直持續至今,倍受村民歡迎。
在蘆家坊村的眾多獎牌中,有塊“婦女工作先進村”的牌匾尤其醒目,尊老愛幼已經在蘆家坊村蔚然成風。 1996年蘆家坊村評選出的第一批好媳婦劉寶艷回想起自己得到榮譽后,在一次去趕集的路上被一個小丫頭認出來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家里、村里和睦了才有精力搞生產啊!”談起評選好媳婦、好婆婆的初衷,蘆懷峰這樣說。當時村里制定了10條村規民約,年底評選好媳婦和文明家庭時就按照這些條約,由村民投票決定。評選出來的好媳婦和文明家庭,村里開大會表彰,同時還有一定的物質獎勵。“當年的好媳婦是敲鑼打鼓,把大紅花送到家的。”這種形式極大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和好勝心,評選上的好媳婦繼續保持,沒評上的來年爭取。“村里多少年沒見婆婆媳婦吵架的,現在全村都是好媳婦了!”談起現在的好媳婦評選,已經當上村婦女主任的劉寶艷笑了。
(和諧聲音:劉寶艷說,十幾年前她當上好媳婦的時候大家都認識她了,這無形當中就給了她很大的壓力,好媳婦只能越當越好。“現在人人都是好媳婦,村里這個風氣就這么傳下去了。都一門心思過日子,咱這村能不和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