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大棚從拒絕到自覺,種花生種的是“輕松”
種一畝大棚再另外送你一畝地,棚占地十年不收稅。”為了提高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優惠政策接二連三出臺,可是當時村民們對此并不“感冒”。于此同時,政府下達的大棚種植指標卻逐年在增加。
在如今的陵縣五李社區,隨便走到一個村莊地頭,看到的并不是一片片金黃待收的玉米,而是一個個間間長達百米的白色大棚。在這個被外界稱為“西葫之鄉”的地方如今流傳著一句話叫:“一畝園頂十畝田,一個大棚能用十年。”而從普普通通的莊稼地擴展到如今的大棚種植規模,五李社區也著實走過了一條曲折的路。
“我們這里20多年前就被確定為蔬菜基地了。”五李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天忠對記者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州的陵縣地區就被劃歸到“京津南地區菜籃子工程”。隨之從1990年開始,陵縣政府開始在各個村莊逐步推廣大棚蔬菜種植,并逐年下達種植指標,分配到各個村莊執行。
“當時根本沒人愿意種,村民連大棚都沒見過,就更別說讓他不種莊稼改種大棚了!”李天忠說,要讓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百姓改種大棚,建棚資金夠不夠、技術上過不過關先不說,老百姓思想上轉過彎來就著實困難。
大眾網記者 李冉尹玉濤 王靜 馬鑫 尹海洋 厲麥 劉宇 李潤杰 劉永健 趙乾
新鮮事一:大棚原來優惠也不蓋,現在自己花錢搶著蓋
在如今的陵縣五李社區,隨便走到一個村莊地頭,看到的并不是一片片金黃待收的玉米,而是一個個間間長達百米的白色大棚。在這個被外界稱為“西葫之鄉”的地方如今流傳著一句話叫:“一畝園頂十畝田,一個大棚能用十年。”而從普普通通的莊稼地擴展到如今的大棚種植規模,五李社區也著實走過了一條曲折的路。
“我們這里20多年前就被確定為蔬菜基地了。”五李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天忠對記者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州的陵縣地區就被劃歸到“京津南地區菜籃子工程”。隨之從1990年開始,陵縣政府開始在各個村莊逐步推廣大棚蔬菜種植,并逐年下達種植指標,分配到各個村莊執行。
“當時根本沒人愿意種,村民連大棚都沒見過,就更別說讓他不種莊稼改種大棚了!”李天忠說,要讓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百姓改種大棚,建棚資金夠不夠、技術上過不過關先不說,老百姓思想上轉過彎來就著實困難。
首先,種大棚要開挖耕地打地基,而在許多老人看來,這就是在破壞耕地,是砸了他們吃飯的碗,村里許多年紀大輩分高的人首先站出來反對。其次,為了保證棚內蔬菜的采光,蔬菜大棚必須建成東西朝向,可是普通的莊稼地都是南北朝向,也就是說要蓋一間大棚就要橫跨好幾家人的耕地,如何征得這些村民的同意,允許占地蓋大棚又成了另一個大難題。
“種一畝大棚再另外送你一畝地,棚占地十年不收稅。”為了提高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優惠政策接二連三出臺,可是當時村民們對此并不“感冒”。于此同時,政府下達的大棚種植指標卻逐年在增加。一時間為了完成任務,各村的領導班子可謂是抓破頭皮。
“92年和93年的時候最難了,當時實在沒轍了,10米長的也算一個棚,隨便一搭一蓋的算一個棚,沒辦法,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啊,要是按現在來說,當時10個大棚還沒有現在的一個大!”五李社區西李村的老支書李西棟告訴記者,村民不愿干,只好領導班子帶頭干,籌資金,學技術,跑銷路。在五李社區的各個村,村領導班子幾乎都是當時第一批的大棚種植戶。
“當時就是種西紅柿、黃瓜,白天摘了,晚上11點就要騎著自行車到德州市區去趕早市。”西李村主任李建興告訴記者。而就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首先改種大棚的人也成了村里最早富起來的人。
“94年的時候,我們這的大棚就一下就起來了,當年我們村就從93年的21個棚一下子漲到了135!。”看到大棚蔬菜見了效益,村民的積極性也被逐漸調動了起來,村民們開始自發的組織起來,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協商建棚用地問題,利用優惠政策貸款建起了大棚。一時間,各村的大棚也如雨后春筍般的蓋了起來。
李建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收成好時,一畝地一年最多能掙1300元,可如今以一個百米大棚為例,一個棚占地三畝多,年收入接近4萬塊,算下來是以前種地收入的10倍多!“這樣還有誰還愿意在種地啊,現在但凡有點地肯定都用來種大棚。”
規模上擴大了,質量也慢慢起來了。在如今的五李社區,一間間的大棚幾乎都采用了同樣建造標準:100米長、23米寬,有條件的還配備了澆灌管網和自動卷簾機。記者了解到,每個冬季溫室大棚的價格基本都在6萬元左右,甚至有的大棚價格達到了8萬塊。不少村民對記者說,現在蓋的這些大棚用十年應該沒問題,雖然一次性投入比較大,但是一般一兩年就能收回成本來。
“這大棚就是我們一家的收入來源,所以只要有錢肯定想方設法的擴大規模,蓋得多掙得也多,掙得越多就想蓋更多,這玩意上癮!”村民李建峰笑著對記者說。
新鮮事二:法國種子有機肥料,大棚西葫走上世博會餐桌
去年,陵縣西葫被指定為上海世博會專供蔬菜產品,走上了國際的舞臺。也是在去年,陵縣西葫也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陵縣西葫為什么能夠走上世博會的餐桌,陵縣西葫又有哪些綠色食品的特點?在陵縣西葫的主要產地之一的西李村大隊主任李建興的家中,記者了解到了陵縣西葫的“綠色之道”。
“陵縣西葫的種子是選用來自法國的品種!”李建興興致勃勃的告訴記者,該品種抗病蟲害能力強,并且對種子進行了無菌化的處理,從而進一步地保證西葫在生長初期的安全健康。
而根據綠色食品安全標準對土壤環境的要求,種植西葫的土壤會在夏天陽光充足、當大棚內溫度達到60到70度的時候對進行翻地作業,這樣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和害蟲。
“最重要的是,在種植西葫的過程中,村民也會使用自家牲畜的糞便形成的有機肥料!”李建興告訴記者,這樣可以避免含有各種無益化學成分的肥料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為了保證陵縣西葫的質量,村民也會在西葫成長的初期隨時拔掉那些生長不良的西葫,最大限度的保證每一個西葫都受到市場歡迎。而從今年開始,很多種植戶的西葫也會對每個西葫進行逐個套袋,從而保證西葫在成長過程中不被土壤中的蟲子所叮咬。
“我們經常進行培訓,而種出高品質的西葫是培訓的主要目的!”李建興表示,從縣里到村里的領導都極其重視對村民種植陵縣西葫科技種植、科學肥料管理的培訓工作,不定期對種植戶進行培訓,從而保證陵縣西葫的高品質。
在鉆進西葫大棚后,記者也親身體會了一把“世博西葫”的精細培養過程。在“世博西葫”生產基地——南李村村民鄒忠臣的大棚里,第一個感覺是感到棚內溫度比外面高出好多,而且濕度很大。剛一進來,眼鏡上就會蒙上了一層霧。這是一個占地一畝半的大棚,棚內種著一畝西葫蘆、半畝茴香苗。
鄒忠臣的妻子劉恩梅正在仔細照顧西葫蘆,她穿著一件黃色的帶大兜的圍裙,兜里裝滿了綠色的花骨朵和一些手指大小的西葫蘆。她的手里還拿著一個瓶子和一根筷子,來到一株西葫蘆前面,她撥開葉子,熟練地揪下兩個綠色的花骨朵,放在圍裙兜里,并且用筷子蘸著瓶中的黑色粉末,對著黃色的小花抹了一下。
劉恩梅告訴記者說,這叫“抹花”,就是拿著一瓶生長激素,對著黃色的花抹一下。黃色的花是雌花,抹上之后,既是授粉,也是刺激它加快生長、結果。至于摘掉綠色的花骨朵,是因為綠的都是雄花,不會結果,都是人工授粉也用不著它,把它揪掉就把養分全都留給雌花了。摘掉小西葫蘆,是因為這些小的西葫蘆是頭里變黃長不大的,而且留著只能妨礙大西葫蘆的生長。所以西葫蘆棵子是集中培育一個,長大一個摘下來再培育下一個,一般一棵苗能結十幾個成熟的西葫蘆。
鄒忠臣告訴記者,在村里一個種西葫蘆的百米大棚一年的收入在三萬左右,很多農戶家里都是兩個大棚,這樣一年的收入就是六萬,“這么大的面積要是拿來種地,一年也就七千來塊錢。”
新鮮事三:小荷塘掘出滿桶金,種花生種的是“輕松”
當記者跟隨蘆坊社區村支部副主任劉在禮來到他所承包的荷塘,眼前的美麗景色不禁讓記者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小荷塘里竟然掘出了滿桶金。
“這邊荷塘當年可是挖出來的!”劉在禮說,這片荷塘是他在1997年響應國家號召農戶上項目發家致富的時候承包的。因為這里當時屬于澇洼地,不能種植農作物,所以他花了兩萬元請人挖了一片占地九畝的池塘,用來在水中種植荷花。
“這荷塘不但好看,更有他的實用價值。”劉在禮告訴記者說,荷花的荷葉、根莖、蓮籽、蓮藕等都可以入藥,蓮籽可以吃也可以泡茶去火,荷葉可以用來煮蓮子粥,而蓮藕更是大家餐桌上常見的食物,荷花可謂是全身都是寶貝。現在是9月份,正是荷塘中蓮藕成熟的季節,也是蓮藕在水中吸收養分的時候,所以再過幾個月,就可以吃上新鮮的蓮藕了。
像這樣的一片風光秀麗的荷塘,難道會帶來很多經濟效益嗎?劉在禮算了一筆賬:單就蓮藕來說,每畝的荷塘大約可以收獲5000斤,平均每年雇人工來荷塘摘蓮藕每斤需要0.15元,收購商給出的收蓮藕價格是每斤1.15元,這樣算,每斤蓮藕的利潤是1元整,9畝的荷塘一年光蓮藕就可以凈賺4.5萬元。再加上這片荷塘從來不施任何的化肥等物質,保證綠色天然的同時也省去了一大筆開支,這還不算蓮籽、荷葉等的收入,而荷塘中也生長著很多草魚,也可以每年撈出來出售。
這樣算下來,每年的這片荷塘的經濟收入相當可觀。可以說,這小小的一片綠色荷塘,在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也可以掘出一大桶金。
實際上,現在陵縣的農民不光從地里、塘里種植農作物掙錢,他們也從地里種植輕松和情趣。在前李村村口老李家門前,記者注意到,幾名婦女一邊談笑著逗孩子玩,一邊從花生秸上擼下新鮮的果實。
“俺們摘花生不為別的,就是有個事兒做著,有個零嘴吃著!”她們說。這時,玉米地里迎來了第一批收獲的主人,棉花也已經被悉數剝出,晾曬在道路兩旁。然而,從這些村民的臉上看不見絲毫忙碌。一位村婦手把剛摘下的花生放在記者手中,卻又立刻收回去親自剝開,將淡粉色的果仁重新塞給記者。還不住口地說:“吃吧吃吧,可鮮著呢!”于是,記者只好放一顆在嘴里,品嘗著第一道“秋實”的清甜美味和清脆多汁。
“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糧食該種了種該打了打,大棚一年到頭都有收成,這點兒花生就當零嘴兒吃吃,也不指著它干什么。”果然,聊了半盞茶的功夫,她們小竹籃中未剝的花生,和腳邊的果殼就已經推成兩座小山了。
(和諧聲音:種大棚掙錢,種花生當零嘴,陵縣村民種大棚收入基本平衡,沒有很富裕的,但也沒有貧困的,村風樸實相處和諧,很少有偷盜現象發生。南李村村里修高鐵,住了8個建筑隊,但建筑材料從未丟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