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明行2:臨淄:牛糞變沼氣 環保經濟富鄉村
19日,接近午飯時,走進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西單村,看不到炊煙彌漫的景象,卻聞到了四溢的飯菜香,村民郭新民熱情地把記者領到了自家廚房,指著錚亮的炊具說:“俺村用的都是商品沼氣,火旺、干凈、省錢,鍋底燒不黑。”
2007年,靠養殖奶牛富起來的西單村村民,為解決奶牛養殖產生的糞便和農村生活垃圾,受鄰村使用沼氣池的啟發,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了1500立方米的發酵罐、500立方米的儲氣罐,沼氣開發實行商業運作,沼氣達到全村覆蓋,330戶村民受益。
大眾網淄博5月19日訊(記者 曹亮)19日,接近午飯時,走進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西單村,看不到炊煙彌漫的景象,卻聞到了四溢的飯菜香,村民郭新民熱情地把記者領到了自家廚房,指著錚亮的炊具說:“俺村用的都是商品沼氣,火旺、干凈、省錢,鍋底燒不黑。”
2007年,靠養殖奶牛富起來的西單村村民,為解決奶牛養殖產生的糞便和農村生活垃圾,受鄰村使用沼氣池的啟發,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了1500立方米的發酵罐、500立方米的儲氣罐,沼氣開發實行商業運作,沼氣達到全村覆蓋,330戶村民受益。
在村支部書記單提華的引領下,記者在村東頭的奶牛養殖場邊,機器轟鳴,聳立的發酵罐和儲氣罐正在工作。單書記給記者講述了沼氣的生產流程:玉米秸稈用來喂牛后產生大量牛糞,牛糞收集攪拌后注入沼氣發酵罐,產出的沼氣經去硫處理壓縮后,再由管道輸送到家家戶戶。村民單方修正在自己廚房里忙碌,他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已經用了三年了,三口之家一天1方都用不了,每立方1元錢,燒液化氣或用電相比,一年能省下二百元多元,用著還省心省力。”
經過三年的運營,沼氣運營管理也有了經驗。單提華算了一下成本賬:首先解決了3個村民的就業問題,其中1人照看設備,兩人運糞,工資是每人每月1000元,加上水電成本,每月運行費用要四、五千元。330戶村民,一戶一天一方,每月收取的沼氣費最高時1萬多元,加上政府補貼部分,收支相抵基本持衡。如今,沼液、沼渣也變廢為寶,賣給蔬菜大棚和花卉種植戶成為上等的肥料,沼氣運營開始了環保循環經濟利用。
目前,臨淄區已建成規模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6處,年產沼氣量300萬立方米,供2800余戶用氣,戶用沼氣池1.04萬余戶,年產沼液、沼渣20萬噸。去年,臨淄區推行“秸稈青貯—養殖—糞便—沼氣—沼液沼渣有機肥—綠色農業”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共有2.1萬畝蔬菜、4.3萬畝糧食作物施用了沼液、沼渣,僅此一項就節支增收1155萬元。
農村越來越美,農民也越來越富。中午,村民周延凱飯后在自家的客廳里雅致地喝著茶,看著電視,他介紹說:“村里像我這樣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民也不在少數”。據了解,西單村村民平均每戶每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2008年,“凈化、硬化、亮化、綠化、美化”的大馬路實現了村村通,西單村一下子增添了近40輛小轎車。周延凱指著去年自家買的價值12萬的小轎車笑瞇瞇地說:“這樣的幸福日子也就很知足了。”